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光緒罷免翁同龢的一種新解釋

光緒罷免翁同龢的一種新解釋

1898年,光緒皇帝頒布了一份「明定國是」詔書。

這份詔書,被後世部分學者視為戊戌變法的開始。

其實,這份詔書,未必完全代表了光緒皇帝的意志。

詔書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談為什麼要發布這樣一份詔書。

這部分的大意是:這些年來,大家一直在講變法圖強,也下達了不少這方面深思熟慮的詔書。但目前風氣還沒有大開,內部也還有很多意見分歧,有些人還打著「老成憂國」的旗號,「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在阻礙變法。時局與國勢已經壞到如此地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如何能夠抵抗別人的「堅甲利兵」呢?所以,必須要把「國是」,也就是改革的路線方針徹底確定下來——「朕惟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極其流弊,必至門戶紛爭,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積習,於時政毫無裨益。」

第二部分是傳達「新國是」的具體內容。

關於「新國是」,詔書的原文是這樣表達的:「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西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專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襲其皮毛,毋競騰其口說,總期化無用為有用,以成通經濟變之才。」

簡言之,就是「中學為本,西學為用」。

第三部分是傳達關於京師大學堂的改革方針。

這部分的大意是:京師大學堂要做出表率,開風氣之先,開設西學課程,官員們也要積極響應,「所有翰林院編檢、各部院司員、大門侍衛、候補候選道府州縣以下官、大員子弟、八旗世職、各省武職後裔」,願意進入新學堂修習西學者,「均准入學肄業」。

這份詔書由帝師翁同龢負責執筆草擬。

關於詔書的草擬情形,翁同龢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是日上奉慈諭,以前日御史楊深秀、學士徐致靖言國是未定,良是。今宜專講西學,明白宣示等因,並御書翰林官應准入學,聖意堅定,臣對:『西法不可不講,聖賢義理之學尤不可忘。』退擬旨一道,又飭各省督撫保使才,不論官職大小旨一道。」

這段日記透露了三個重要信息:

(1)光緒想要發布「明定國是」詔書,是受了御史楊深秀、學士徐致靖的影響。眾所周知,楊深秀、徐致靖的背後,是康有為。

(2)光緒交待翁同龢,他心目中的「新國是」是「專講西學」,要求在詔書中對這一點「明白宣示」,不許含糊,而且「御書翰林官應准入學」,要翰林去修習西學。

(3)翁同龢認同應該確立「新國是」,但不完全同意光緒提出的「新國是」。儘管「聖意堅定」,要求「專講西學」,翁仍提出了修正的意見——「臣對:西法不可不講,聖賢義理之學尤不可忘」。而且,他還將自己的意見變成了正式詔書的內容。

也就是說,1898年6月11日以光緒皇帝名義頒布的「明定國是」詔書,三個部分中,只有第一、第三兩個部分基本貫徹了光緒的旨意。最核心的第二個部分,也就是「新國是」的具體內容,實際上體現的是帝師翁同龢的意志。

翁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以個人意志取代皇帝意志為「新國是」,或許與他取得了慈禧的支持有直接關係——由翁日記中「上奉慈諭」四字可知,詔書擬成後曾送慈禧審定。翁草擬的詔書獲得了慈禧的認可,光緒自然無法再駁回。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光緒為什麼會在「明定國是」詔書發布四天後,罷免了「明定國是」詔書的草擬者。

罷免翁同龢的詔書中的如下言辭,也同樣變得很容易理解了:

「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近來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蔘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任樞機之任。本應察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欽此。」

所謂「屢經有人蔘奏」(常常有人彈劾批評)只是套話。

所謂「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則有許多真實跡象。比如光緒欲在宮內接見外國使臣,翁曾極力反對;光緒欲重用康有為,翁則說康的才能勝過自己十倍,但「其心叵測」,不可重用。

所謂「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任樞機之任」,則無疑正是暗指「明定國是」詔書——「新國是」體現的是翁的意志,而非光緒皇帝的意志。這種「攬權狂悖情狀」,是戊戌年正欲有所作為的光緒所難以容忍的。

(完)

附:《明定國是》詔書全文:

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邇者詔書數下,如開特科,汰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學堂,皆經再三審定,籌之至熟,甫議施行。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於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眾喙嘵嘵,空言無補。試問今日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以撻堅甲利兵乎?朕惟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極其流弊,必至門戶紛爭,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積習,於時政毫無裨益。即以中國大經大法而論,五帝三王,不相沿襲,譬之冬裘夏葛,勢不兩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後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西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專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襲其皮毛,毋競騰其口說,總期化無用為有用,以成通經濟變之才。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著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會同妥速議奏,所有翰林院編檢、各部院司員、大門侍衛、候補候選道府州縣以下官、大員子弟、八旗世職、各省武職後裔,其願入學堂者,均准入學肄業,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負朝廷諄諄告誡之至意,將此通諭知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抗戰爆發時,中國空軍可用飛機不足百架的真實原因
教科書上的魯班事迹,都是後人杜撰的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