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高原的明天培育希望
獨子病危,他卻在千里之外,對別人家的孩子噓寒問暖。母親失明,他身在高原,趕著查看雪災中的道路是否暢通、校舍是否安全。
他叫胡煒,承擔教育部援青任務,到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擔任副縣長。3年來,在他的推動下,這裡實現了多個第一次:在鄰近各縣中率先高質量通過義務教育均衡國家級驗收;控輟保學第一次從全省後進變先進;全縣教職工第一次實現全員網路培訓;孩子們第一次擁有了和發達地區同樣標準的「未來教室」「夢想課堂」……
一個都不能少
治多縣地處青海省玉樹州西部,是全國海拔最高、人均佔有面積最大、單一主體民族比例最高的縣,也是全國生存環境最惡劣、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被稱為「人類生命禁區」的可可西里就在治多縣境內。
報到當天,胡煒就叫上縣教育局局長美少措毛一起到學校調研。「教育扶貧不僅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伴隨高原缺氧揮之不去的頭疼,這句話深深印刻在他腦海里。從此,「狠抓治多縣教育發展和教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為胡煒的目標。
教育扶貧的第一步是吸引孩子們來學校。胡煒提出採取全縣動員、各級聯動、一人一表、責任到人的辦法,通過學籍、戶籍、扶貧庫的交叉比對,逐一尋找失學兒童。同時,通過縣財政穩定投入、爭取社會幫扶等措施獎補困難學生,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貧困失學。他自己也時常深入基層社區和牧民家庭做工作,端著酥油茶與群眾拉家常、講政策、解困難。
「除了思想觀念的引導外,還要排除阻礙孩子留在學校的條件障礙。」胡煒細心地發現,有些學校的學生宿舍沒有暖氣,靠封閉式煙道取暖,有些學校雖然安了暖氣,但教室里還在用煤爐。
「治多縣一年10個月是冬季,不能讓寒冷成為孩子們求學的攔路虎。」胡煒聯繫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爭取到首批300萬元資金支持。當年,各校陸續通暖。宿舍、教室、辦公室有了暖氣,申請住校的學生越來越多,教師下班後也願意留在學校備課。
此後,胡煒通過各方渠道,先後為治多縣和玉樹州爭取到6000餘萬元的資金和物資用於改善辦學條件。
美少措毛介紹,目前,治多縣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1%、控輟保學勸返率和核減率均達到100%、高中毛入學率達到85%,一系列教育發展指標從過去全州倒數一躍成為先進,獲得了玉樹州教育先進地區稱號。
來了都學得好
「在牧區,孩子是家庭的重要勞動力,如果他們在學校學不到真本事,很可能再離開。」隨著對縣情民情教情的了解,胡煒意識到,讓學生留得住、學得好,提高教育質量是關鍵。
在條件艱苦的地區,師資是短板。胡煒最初的想法是請外援。他先後聯繫多所高校和地方教育系統,但是支教只能解決點上的問題。況且治多縣的空氣含氧量只有平原的一半,內地教師一來就會遭遇頭疼、失眠等困擾,嚴重影響工作。
不甘心的胡煒想到了「互聯網+教育」。在他的推動下,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被列入治多教育興縣工作的重要內容,全縣教育信息化硬軟體建設在兩年間得到跨越式提升。目前,全縣每名教師獲贈國家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平台賬號,可長期免費使用優質課件資源。在教育部直屬系統和部分內地教育機構、社會力量的支持下,治多縣教師全員參加了多輪次網路培訓,開拓了視野、更新了理念。
「剛建成的時候擔心大家沒見過、不敢用、用不上,沒想到現在是搶著用。」希望小學校長才仁旦導告訴記者,「中央電教館幫助我們建立起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未來教室』,可以錄播、直播課程,可以和州上的學校、北京的學校實現『同步課堂』。」
「目前,『未來教室』已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車載移動教室也已啟動建設,信息化帶來的優質教育資源將覆蓋更加偏遠的學校。」美少措毛說。
「教育現代化離我們並不遙遠,治多縣教育教學水平並不差。」胡煒致力於向當地教育工作者傳遞這樣的信念。治多縣教育工作者的創造力被大大激活。在治多縣民族中學,師生利用人工智慧英語學習設備,突破口語瓶頸,辦起了英語話劇節。在治多縣希望小學,樓頂被改造成帶陽光棚的閱讀空間,孩子們可以坐在地毯上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
「我們的初衷就是給孩子們種下夢想,為未來種下希望。」胡煒說。
一個人和一群人的堅守
「感覺胡縣長每天都在東奔西走,他的車兩年多磨平了3副輪胎,人也蒼老了很多。」美少措毛一開始很奇怪,「別人上高原反應都很大,為啥他沒事?後來才發現,不是沒事,而是他不說。」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胡煒說,「教育部自2010年以來已連續三批向治多縣派遣援青幹部,教育部直屬機關的廣大幹部職工長期關心當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對援派幹部給予了很多支持,是我幹事創業最堅強的後盾。同時,還有其他中央單位以及北京市、內地其他地區、青海省內各市州等各地各部門來支援治多縣的幹部和人才,都在以不同方式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如何使援助的效果最大化?胡煒發現,有些資源在縣域範圍不能物盡其用。比如,「未來教室」最初的設計是治多縣的小學與北京直接連線,但由於語言、習慣、水平等諸多差異,對接難度很大。如果讓州上的學校對接北京、西寧等地的優質教育資源,再向全州各縣鄉輻射,效果就大不一樣。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突破身份的界限。胡煒大膽提出「黨建帶隊建促援建」「央地協同」「教育援青系統化」等概念,得到玉樹州和北京市青海玉樹指揮部的積極響應。
如今,胡煒身兼數職,青海省治多縣委常委、副縣長,北京市青海玉樹指揮部黨委委員,中央單位援玉幹部黨支部書記,玉樹州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治多縣加吉博洛鎮珠姆街道社區第一書記……工作範圍大大擴展。「3年來,胡煒走遍全省2個市6個州,走遍全州6個市縣,走遍治多縣的6個鄉鎮和每一所學校,在資源、理念、工作方法和政策理解上給了我們很多幫助。」玉樹州教育局局長吉洛說。
胡煒卻說,他收穫了當地幹部群眾身上的「老西藏精神」。「最偏遠的學校距縣城260公里,還沒通國家電網,道路條件很差,堅守在那裡的教師一干就是10多年。民族中學有一名教師,本想調回條件更好的家鄉,但捨不得學生,最終還是留了下來……」他對這些教師的事迹如數家珍。
美少措毛說,「治多縣計劃今年實現脫貧摘帽,脫貧攻堅已經進入倒計時,看到教育部來的同志為玉樹、為治多這樣付出,我們當地的幹部更不能鬆勁。我們一定要努力把教育做成扶貧工作的最亮點、助推器,否則就對不起父老鄉親。」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12日第1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