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荀子美學思想:和順而積中,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

荀子美學思想:和順而積中,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

荀子,生當戰國末期,他的學說主體是由孔子之重仁、孟子之重義,發展為重禮,並演變出法,兼采各家之長而集大成。

荀子自己說他是「總方略,齊言行,一統類」,在他的著作中,有《禮論》和《樂論》專篇,把禮樂辯證地緊密結合在一起,而禮樂包括整個藝術,其中含蘊著豐富深湛的美學思想。

美主要表現在藝術,藝術反映自然與生活的真實,升華為審美之學。

美學的字源系感覺,與之相應的為外官和內官。外觀有耳目口鼻,內官有心。

荀子曰:「目辨白黑美惡,耳辨聲音清濁,口辨酸咸干苦,鼻辨芬芳腥臊。」又說:「心有徵知,是把五官所感知的東西通過心的征知而系統化。」不然的話,則「不全不粹,不是以為美」。

荀子所謂美是「全粹」和孟子所謂美是「充實」,都指美的內涵,美的定義。

關於審美,荀子曾說:「心猶恐,故向萬物之美而盛憂,兼萬物之利而盛害」,相反,「心平愉,故無萬物之美而可以養樂,無勢列之位而可以養名」。

這裡明白言之,心懷憂玉,雖有輕歌曼舞,海錯山珍,不但得不到美的享受,而且還會樂不勝悲;心氣和平,不為物役,雲煙供養,就能得到審美至樂。

荀子重禮,故作《禮論》以明之。墨子非樂,故作《樂論》以斥之。禮樂「養欲給求」,「群居和一」,可以美化人生,安定社會,所謂「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仁近於樂,義近於禮,一動一靜,天地之間」,二者相互制約,彼此調和。

分而言之:「禮」者分也,荀子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不能無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而分之」。

「樂」者和也,荀子說:「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合奏以成文;足以率一道,足以應萬變。」又說:「樂者,天下之大齊,中和之紀,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合而言之:禮樂者,飾也,文也,悅也。荀子說:「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禮樂之統,管乎人心」。

為了行禮,就要有廟堂宮殿等建築,而雕刻與繪畫均附麗於其上,故「禮」包括空間、靜的所謂「造型藝術」。

後來的《禮記·樂記》說得明白:「詩言其志,歌詠其聲,舞動其容,三者根於心,而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英華髮外,唯樂不可以為偽」。

詩歌、音樂與舞蹈,三位一體,故「樂」包括時間、動的所謂「言志藝術」,志即情也,這是因為樂可以賓士人心,調諧人群,感通人物,把整個宇宙化為一曲音樂,而為中華民族藝術的光輝。

所以,由《荀子·樂論》發展出來的《禮記·樂記》是中國第一部有系統的美學著作。

《荀子》書中,特別是《禮論》和《樂論》,提出了許多有關藝術美學的問題,如性情與情慾,文與情或文與質,以及形與神,中與和,乃至美與善,樂(洛)等。

關於性情與情慾的問題,荀子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感物而動,觸景生情。情未發時,所具的好惡喜怒哀樂還是性的本質。情已發時,就成了喜怒哀樂好惡的欲了。

六種欲可以分為三組,喜愛樂是正,怒惡哀是負,應當加以分別取捨,這就牽扯到美與善的問題。

愛美好善,方能有樂,而樂是藝術的最終鵠的,美學的最高境界,故荀子說:「美善相樂」。

美善有所一致,也有所區別,這就牽扯到藝術創造中文也情或文與質的問題,二者當然要以情與質為主,所以荀子說:「稱情而立文」,但是,最理想的該當是文情並茂,「文質彬彬」,所以荀子說:「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代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迪谷 的精彩文章:

嶺南細雨霏霏,東湖白帆點點——國畫山水藝術作品

TAG:元迪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