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關於首都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幾點思考

關於首都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幾點思考

摘 要: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將國際性、跨文化或全球視角融入到高等教育的目標、功能和服務的過程。首先,闡釋了「國際化是實現目標的途徑,而非目標本身」的觀點;其次,以「雙一流」「一帶一路」倡議和首都「四個中心」定位為目標,分別論述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如何服務這些目標;最後,面向教育行政部門、高校、教師和學生三個方面提出建議,從而充分發揮各利益相關方在國際化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首都;高等教育;國際化

全球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對於世界事務及人類發展等其他方面在過去的三十年中有著深遠的影響。目前,全球化已取代後現代主義作為理解世界發展的理論框架。高等教育國際化本質上是高等教育機構順應全球化趨勢所採用的一種策略,即將國際性、跨文化和全球視角融入高校 「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 三大功能之中[1]。

高等教育國際化:實現目標的途徑,而非目標本身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衡量一個國家、地方、高等教育機構或專業課程的國際化程度的重要依據。但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將國際性、跨文化或全球視角融入到高等教育的目標、功能和服務的過程[2],其本質上是實現國家層面、地區層面或機構層面高等教育目標的一個途徑,而非目標本身[3],可由兩方面進行闡釋:

一方面,關於國際化測度的研究重視對目標的實現,而非實現國際化本身。例如:胡齊克(Hudzik)與斯圖爾(Stohl)提出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測度標準包括 「輸入-輸出-成果」三方面,其中成果主要用於測量其目標的實現[4]。佩奇(Paige)提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維度,包括願景與目標、教學與課程、科研、預算、校園生活、師資隊伍及領導力、國外教育與移動性、國際學生、教師參與國際性活動、質量評價過程等[5]。荷蘭與弗拉芒地區認證組織對課程的國際化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標準,包括願景、學習成果、教學、教師和學生[6]。儘管不同學者對於高等教育國際化測度的研究層次與角度存在差異,但都關注目標,體現了國際化作為一種途徑而非目標本身。

另一方面,學者圍繞 「國際化本身作為目標」的觀點進行了批判。國際化是大學在以實現高質量教學與科研為目標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組織變革、課程創新、教師發展和學生移動性等過程中呈現的特點,而不是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7]。奈特(Knight)的《關於國際化的五個「神話」》[8]以及大衛(de Wit)的《高等教育國際化:九個誤解》[9]均系統地論述了盲目追求國際化的問題。例如:一些盲目招收留學生以實現「國際化校園」的高校其真實動機是創收或提升排名,由於缺乏相應的師資條件及環境,反而使留學生感到「邊緣化」。進一步而言,國際上的各種大學排名使用國際化作為質量監控的指標其本身是值得商榷的。高校受排名指標設計的影響,若不顧自身辦學特色與能力,面向留學生群體採取「寬進寬出」政策,其國際化程度是無法實現高質量的。此外,一些高校追求與國際高等教育機構簽訂合作協議,但合作協議過多只能導致協議停留在紙面上,無法實現有效的合作等。

首都高等教育國際化:服務國家戰略及首都定位的有力抓手

由於國際化是實現目標的途徑,而非目標本身,所以首都高等教育國際化需要服務國家戰略以及首都功能定位,從而確保高等教育對首都和國家的建設提供人才支撐與服務。

1.服務「雙一流」戰略

「雙一流」戰略的目的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其總體目標包括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水平。從服務 「雙一流」戰略、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目標的角度,國際化應引導資源(人、財、政策等)依據 「雙一流」戰略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有規劃地投入到高校和學科的建設、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建設以及高等教育創新發展上。「雙一流」戰略中也明確提出國際化的內容主要涉及與國外開展實質性合作、建設國際化教學科研環境,以及提升國際品牌形象及在國際教育事務中的話語權。

2.服務「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是主動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10]。服務「一帶一路」倡議需要國際化以切實促進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合作從而形成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為目標。國際化應將重點放在培養國際化人才上,因為這是實現我國與其他國家有效開展合作的人力資本保障。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核心素養框架內容[11],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體現在:一是至少精通一門外語;二是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和習俗,擁有跨文化的理解能力與社會資本構建能力;三是自主行動,擁有對自身所處環境的多樣性以及自身角色和理想角色的感知能力。國際化人才需要通過豐富的教育經歷和背景,培養其國際視野以及對自我身份認知的意識,從而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資源開展活動,實現價值最大化。

3.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定位

《京津冀協同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首都「四個中心」的功能定位: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奈特(Knight)提出國際化的驅動力包括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和學術四個方面(圖1)[12],即國際化作為一種途徑,可用於實現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和學術四個方面的發展。而這四個方面恰好與首都「四個中心」的功能定位相契合。因此,首都高等教育國際化應體現在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培養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提升經濟增長與競爭力以及更高的科研水平和更廣闊的國際學術視野等方面。

關於首都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幾點思考

圖1 國際化的驅動力

面向教育行政部門的建議

作為統籌協調指導高等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門,在推進國際化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三個方面:

1.科學靈活的資源分配機制

高校的運行與發展主要依靠財政撥款,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對北京地區的高等教育機構總體發展狀況及各校優勢與短板有清晰認識,從而明確各校在服務國家戰略與首都定位一盤棋中的角色及定位,按其重要性和影響力來分配資源。對有潛在巨大貢獻的高校提供靈活的資源支持。目前,高精尖創新中心及創新項目的建設以及「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的留學生獎學金及國家人才培養基地項目均明確服務國家相關戰略。

2.均衡重點相兼顧的教育規劃

目前,北京共有本科高校67所(部屬高校38所,市屬高校29所)。教育規劃的制定應服務部屬與市屬高校的和諧發展。與此同時,思考如何利用好中央部委屬高校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市屬高校的成長。正在開展的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計劃中的「雙培計劃」就是將一部分市屬高校的優秀學生遴選出來輸送到部屬高校進行學習,將優質教育資源對部分市屬高校學生開放共享的結果。此外,「外培計劃」則是在高校招生及在校本科生中遴選優秀學生,派遣到海(境)外高校進行學習,這對於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及培養國際視野都有很大幫助。

3.引導特色化發展的評價標準

教育行政部門對於高校的教育教學有督導的責任,需要在設計評價指標和體系時著力引導高校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以及正面激勵高校通過高等教育國際化來實現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價值。在設計國際化水平測度指標時,應全面考慮北京地區高校的差異性和特殊性,科學引導高校將國際化的建設與本校的辦學理念、辦學定位、辦學特色相匹配,避免用「一把尺子」來評價所有高校,鼓勵高校特色化發展。

面向高校的建議

高校是實施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體,具體實施可從課程及項目設計、科研合作及課外活動三個方面來考慮[11]。

1.課程及項目設計

課程及項目設計方面側重豐富學生及教師的教育、科研經歷與背景,提升跨文化的理解力與語言水平,包括開展學生交換項目、外語學習、國際化課程、聯合培養項目、跨文化培訓、教師境外交流項目、訪問學者項目等。

2.科研合作

科研合作方面側重引導教師開展具有國際視野和學術前沿的研究活動,建設特定主題的研究領域及研究中心、開展聯合研究項目、舉辦國際會議及論壇、發表學術論文、研究交換項目,以及與其他學術機構或部門形成國際性科研夥伴關係。

3.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方面側重提升學生的溝通交流技巧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為其將來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畢業生奠定基礎,包括組織學生社團和學聯、開展國際性和跨文化的校園活動、與文化和民族性團體或組織建立聯繫、同伴互助團體或項目。

高校應根據自身辦學定位、特色與條件(如師資隊伍等)選擇服務本校發展目標且可操作的國際化策略,避免追求「大而全」,最終導致「高投入」與「低成效」的國際化建設項目,也並未提升學校的品牌影響力。

面向教師與學生的建議

從高校「人才培養、科研與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出發,不難發現,教師與學生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踐行者。所以,儘管大部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論述主要集中在國家層面、機構層面和課程層面,作為高校教學質量的核心利益相關者—教師與學生在國際化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也不容小覷。

1.教師視角:科研與教學

在以科研為主的教師評價體系引導下,教師「重科研,輕教學」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當下,教學是一個「良心活」,在沒有科學可量化的直接證據和清晰的指標來衡量教學質量的情況下,教學活動主要依靠教師對教育事業的責任感來完成,無形中將教學與科研置於對立矛盾之中。其實,本質上教育與科研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因為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科研得來的。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教師從事教學的內容與其研究方向相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為學生帶來最前沿的教學內容,而且還能因本身從事相關研究為學生提供一個研究者的思維角度清晰闡釋其來龍去脈,對於培養學生對該領域知識的深度理解和嚴謹的科研態度大有益處。

在不同層次的國際化中,課程層面的國際化是最微觀的層次。在課程國際化過程中,教師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只有具有國際視野的教師隊伍,才能設計與實施國際化的課程與專業。所以,教師應該努力將自身培養成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在教學與科研中充分關注了解國際相關領域及學科的發展前沿。這不僅為開展國際性科研合作提供了基礎,而且也為可能從事的相關教學任務積累豐富的素材。

2.學生視角:綜合素質培養

高等教育對於學生的培養並不只是學術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具有良好綜合素質,有競爭力的「社會人」。所以,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應主動拓寬視野,不僅是在課程的選修上有意選擇不同學科的知識來啟發自己,而且還需要多參與學生活動以及社會活動豐富自己的經歷,鍛煉自己與他人交流協作的能力。北京在「四個中心」的功能定位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項目與社會活動。例如:北京冬奧會就為學生提供了參與國際大型賽事的志願者機會。所以,學生應利用好首都這個豐富的資源平台,將自己培養成具有國際視野和豐富社會實踐經驗的人才。

泰希勒(Teichler)針對歐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提出了三段論[13],即第一階段從垂直的合作與移動性到以平等的國際關係為主導(主要表現為出國留學);第二階段從 「自欺欺人」的國際化策略到系統的國際化政策;第三階段是開展獨立的國際化活動以及核心活動的國際化,從而實現完整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當前,首都高等教育國際化處於不僅「走出去」,而且「迎進來」並有系統政策支持的國際化第二階段。在從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發展中,非常需要認清「國際化作為一種實現目標的途徑,而不是目標本身」這一國際化的本質。明確目標,科學引導高校根據自身人才培養目標、師資隊伍、生源質量和教學環境等實際條件,理性選擇恰當的國際化策略。不以國際化指標本身(教師境外交流人次、學生聯合培養項目數)論英雄,而是考查國際化策略與其辦學特色與目標的契合度。避免高校盲目追求國際化本身而引發對人才培養和教學科研的負面影響。(作者:楊楠,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參考文獻:

[1]Felix Maringe & Nick Foskett.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eoretical, Strategic 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s[M].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10:1-2.

[2]Jane Knight.Updating the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03(33):2-3.

[3]Hans Pohl. How to Measur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Ullberg, E.New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Springer,2015:31-46.

[4]John K.Hudzik & Michael Stohl. Modelling Assessment of the Outcomes and Impact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M]//H.de Wit.Measuring Success i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msterdam: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9:9-22.

[5]Michael Paige.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Indicators[J].Nagoya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5(8):99-122.

[6]Madeleine F. Green. Measuring and Assessing Internationalization[EB/OL].NAFSA: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2017-3-18] http://www.nafsa.org/uploadedFiles/NAFSA_Home/Resource_Library_Assets/Publications_Library/Measuring%20and%20Assessing%20Internationalization.pdf.

[7]Romuald E.J. Rudzki.The Application of a Strategic Management Model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Higher Education,1995(4):421-441.

[8]Jane Knight.Five myths about 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11(62):14-15.

[9]Hans De Wi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Nine misconceptions[M]//Mihut,G., Altbach,P.G. & De Wit, H.Understanding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Sense, 2017:9-12.

[10]白鷺.「一帶一路」戰略引領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路徑探討[J].新西部(理論版), 2015(8):121-125.

[11]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Competency Framework[EB/OL].[2019-3-27] https://www.oecd.org/careers/competency_framework_en.pdf.

[12]Jane Knight.Internationalization: Concepts, Complexities and Challenges[M]//Forest,J.F. & Altbach.G.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Part One:Global Themes and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Springer, 2007:207-227.

[13]Ulrich Teichler. Internationalisation as a Challeng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J].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1999(5):5-23.

《北京教育》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為兒童成長提供立體保護
斜穿田野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