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不是技術,而是人類自己
技術能把我們推向怎樣的高度?/ NASA
技術到底有沒有價值觀?或者說,技術本身是否就是一種價值觀?
每一次科技浪潮來臨的時候,人們對新技術總會懷著複雜的情緒:觀望、猶疑、雀躍,或者是恐懼。留戀熟悉畏懼陌生是人的天性,就像近兩年,當越來越多的新名詞包圍我們的時候,關於技術價值觀的爭論也甚囂塵上。
這當然是一個屬於技術的時代,它們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介入生活。如果你願意,可以舉出無數個技術推動社會前進的例子,也可以找出無數技術讓人擔憂的瞬間。
技術輸出的影響總是雙方面的。/Jason Blackeye
身處洶湧的科技浪潮之中,每個人都有理由思考自己與技術的關係——技術原本就是中立的,唯有人能夠賦予它們價值觀。
如果技術只有一種底色
社會學家尼爾?波斯曼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著作《技術壟斷》中早已揭示:「每一種技術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賜,不是非此即彼的結果,而是利弊同在的產物。」
一面享受著互聯網服務的便利,一面又屢屢遭受垃圾信息的騷擾,一邊愉快地嘗試著新硬體,一邊又擔心它們的可靠性……說到底,就是技術是否值得被信任的問題。
具體而言,從宏觀的視角來看,我們固然應該為技術的進步而歡呼,但從微觀的層面審視,如果沒有對技術運用的審慎,那它的暗面就很容易暴露出來。
在電影《我,機器人》中,未來世界擁有意識的機器人開始了他們的革命。
比如,在我們身處的數據時代,沒有人不享受海量數據帶來的便利,更不用說在普通人看不到的領域,數據正為社會的方方面面提供支持。但數據同樣會失控,打開手機,各種軟體只會向你推送個性化的內容,所有人都被困在自娛自樂的牢籠里。
當然不能說數據技術本身存在問題,歸根到底,還是使用者的問題。有趣的是,在科幻作家劉慈欣的那部著名的《三體》里,未來最終人類文明得以延續,全靠星際旅行技術。而在另一部作品《贍養人類》里,未來科技朝著另外的方向發展,卻將社會指引向絕望的境地。
電影《機器人總動員》中,處理垃圾的機器人瓦力對其他機器人產生了愛情。
現實中科技對社會施加的影響,遠比科幻作品更複雜,很難簡單地對其做某種定義。歸根到底,如果說技術只應該有一種善意和真誠的底色,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為技術使用者樹立一種技術價值觀。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在運用技術的時候,都應該有使其有益於社會的道德自覺。
幾個被技術改變的側面
2017年8月8日,西南大地劇烈晃動,舉世聞名的九寨溝被災難籠罩。短時間內,災區急需血液,愛心市民排隊獻血,傳統的獻血模式受到挑戰:如何高效地調配血液資源,避免浪費?如何讓合適血型的人及時了解到災區需求,順利獻血?
這一切,要靠技術的更新迭代來解決。
技術重構獻血方式。
地震發生後,附近幾座城市的居民只要打開手機地圖,就能進入一條緊急獻血綠色生命通道,不僅災區當前最需要的血型一目了然,自己附近的獻血點也標記得清清楚楚。血液作為一種凝聚了社會愛心資源,在一張無形網路里流動,得到了最合理的使用。
這張網路背後,是穿越科技及其子公司雪蓮花的努力。
多年來,在優化血液資源配置方面,他們已經做出許多讓人耳目一新的成果。2018年9月,全國第一家智慧捐血站在深圳落地。
位於深圳南山區的智慧捐血站。
智慧在哪裡呢?線上預約的形式帶給獻血者最大的便利,捐血站雅緻的環境讓獻血者放鬆心情,科學檢測解除衛生方面的後顧之憂。對於自己捐出的血液,獻血者還能在線上進行跟蹤,直到它輸入另一個病患的身體,這無疑是對善良最大的尊重。
普通獻血者接觸不到的采血、檢測、製備、庫存、供應、冷鏈和輸血等環節,都在智能化、數字化的軟硬體升級後,變得更加有序、安全、透明。
寧夏血液中心工作人員進行冷沉澱製備。
目前,穿越科技建立的 「血液雲」大數據平台已經覆蓋近4億人,每年有超過1千萬個單位的血液通過平台安全輸注到病人體內。在「今日獻血」APP上,累計認證獻血者已超過500萬。
恰如穿越科技董事長王健在採訪中談到,不是要盲目地鼓勵人們獻血,而是要用技術為捐血者創造一個放心舒心暖心的環境,用技術讓血液在社會的血管里良性流動。
穿越科技董事長王健在演講。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技術革命突飛猛進,而技術對社會的變革卻往往由細節開始,對生活的浸潤也在點滴間發生。在越來越多地方,這樣的改變已經悄然到來。
在遙遠的哥斯大黎加熱帶叢林,身材小巧的蜘蛛猴對於當地生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半個世紀以來,許多物種的棲息地受到破壞,走向瀕危邊緣,蜘蛛猴就是其中之一。
在叢林間跳躍的蜘蛛猴。
2011年,Rainforest Connection(RFCx)雨林保護組織成立,志願者將舊手機升級改造為太陽能雨林監聽設備,分散部署在叢林深處。全天二十四小時,監聽設備一旦發現盜伐異響,便會通知護林員。這張由電子設備和數據搭建起的天網,充當起了雨林保護者的角色。
志願者將舊手機升級改造為太陽能雨林監聽設備。
雨林受惠於技術,而在雨林之外,無數女性有了技術的幫助,也才能夠更加坦然地面對宮頸癌的威脅。
作為發病率最高的婦科疾病之一,中國每年有十多萬人罹患宮頸癌,但醫療資源分布並不均衡,醫生數量也存在不小缺口。這種情況下,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技術幫上了忙,AI輔助宮頸癌早篩的可靠率甚至達到了專家水平,邊遠地區的女性也有可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這些案例身上最大的共同之處,就是找到了技術與社會效益的平衡點,它們每前進一步,生活在世界某個角落的一群人的境遇就會被改善一些,我們的社會也就被向前推進一小步。
從鬧市的智慧捐血站,到哥斯大黎加叢林里的保護網,再到讓女性安心的宮頸癌早篩背後,我們能夠看到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身影,而這些技術同時又需要「雲+AI」技術作為基礎。
雲,是一種生活方式。/ Sam Schooler
雲,大概是科技名詞里最富詩意的一個。它高高地飄在天空,世界各地的人只要抬起頭,都能望得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雲技術所攜帶的善意,悄悄地在這些活生生的案例里種下,終有一天長成參天巨木。
以雲技術造福社會,這既是華為雲一直以來的信念,更是華為雲長久以來的行動,即Cloud for Good,體現在所有一點一滴的努力之中。
有一種生活方式,叫做「雲」
從2018年初開始,華為雲就為「血液雲」平台提供了微服務、容器、緩存、資料庫等一系列服務。容器化是未來雲服務發展的方向,血液雲平台則是國內較早試用容器技術的客戶。未來雲技術對血液捐獻領域的重構,還將更加深入。
遙遠雨林中的智能設備和系統,也是RFCx與華為雲合作的成果。即將啟動的AI雨林動物保護計劃,把雨林中的各類聲音數據進行有效收集、儲存、管理,並進行精確分析,也基於華為雲的服務支持。
華為技術人員正在ModelArts平台上對採集到的蜘蛛猴聲音進行測試。
同樣是在華為雲AI技術的幫助下,宮頸癌單次篩查所需工作時間減少超過60%,從而以大幅提升效率。尤其是不能面對面接受診療的女性,更加受益於華為雲的普惠AI。
技術,或許會成為企業商業價值和社會效益的一個重要結合點,而這種結合也成為釋放技術善意的手段。正如華為雲中國區CMO張鵬所說:「技術本身是中立的,但企業可以做出選擇,在追求商業效益的同時,也要看重項目的社會效益。」
Cloud for Good選擇不凡。
6月5日,「深圳?選擇不凡華為雲城市峰會2019」第五站在深圳羅湖區舉行。一直以來,峰會的主題始終是「Cloud for Good選擇不凡」,它標記著一家技術立身的企業的初心和願景。怎樣解讀Good?怎樣解讀不凡?那些發揮極大社會效益的項目,就是最好的答案。
事實上,華為雲所做出的嘗試已經很多。在峰會上,華為雲中國區副總裁胡維琦就從勤政、惠民、興業層面,介紹了華為雲的在不同領域的應用,雲技術在金融、企業管理、人工智慧、生態等方方面面都展示令人驚喜的進步。
深圳峰會現場。
「雲技術是跑道,AI、物聯網和5G技術則是引擎。華為雲一直與我們的合作夥伴與客戶一起,為提升社會效率,讓技術為人類、社會、自然帶來更多的價值而努力。」華為雲全球市場總裁鄧濤概括道。技術如果能被用來服務客戶、服務大眾、服務社會,促進社會方方面面更合理、高效地運轉,就是真正的Cloud for Good,也就是選擇了真正的不凡。
荀子在《勸學》中寫道:「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君子天生並沒有太多過人之處,唯有努力借用外物的力量達成目標。技術就是技術,但技術背後的人卻能帶來溫暖和振奮。
峰會一路走來,走過轉型中的吉林,走過被譽為「中國數谷」的貴陽,又來到年輕的科技創新之城深圳。選擇不凡、追求美好是華為雲的態度,越來越多的案例也證明他們正在尋找同路人。在吉林,華為雲參與老工業基地的轉型改造,在貴陽,華為雲助力這座西部城市的數字化,在深圳,AI緩解交通擁堵的背後也有華為雲的身影。
張鵬部長在峰會現場演講。
正如張鵬總結的:「華為雲致敬每個為自身、為行業、為社會造就不凡價值的選擇,以更可靠、更智能的雲服務,持續為各行各業注入源源不斷的雲動能,全力成就每個不凡的選擇。」當越來越多的城市和企業參與進來,秉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建立積極的生態規則,打造屬於技術的文明價值,Cloud for Good的選擇不凡之路才能行穩致遠。
※華為發布智能數據解決方案FusionData
※解決雲中災難恢復其實只需三個步驟!
TAG:IT168企業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