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到1945年4月,希特勒仍然認為德國能打贏二戰?
1945年,在諾曼底登陸的英美聯軍早已抵達德國本土萊茵地區,並開始向德國腹地大舉進攻,而從東方戰場反攻等蘇聯軍隊,甚至開始準備了進攻德國首都柏林的準備工作。當時,世界上任何一個頭腦清醒的人都應該清晰的發現,德國已經進入窮途末路,失敗近在眼前。
但是,作為二戰元兇、納粹德國的最高領袖希特勒卻不這麼認為,他依然歇斯底里的試圖反攻。為什麼德國到1945年4月之時,希特勒仍然認為德國有打贏這場戰爭的可能呢?
最直接的原因,其實是因為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意外去世。1945年4月12日下午3:35,進入第4個任期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突發腦溢血去世。羅斯福去世的消息迅速傳遍了盟國及德國國內,並引起了廣泛震驚。
作為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突破兩任任期,連任4任的總統,羅斯福對於美國的貢獻毋庸置疑。當時的美國以絕對優勢成為世界上工業最強大的國家,作為第一強國的總統,羅斯福不僅是帶領美國走出經濟危機的英雄,同時也是第2次世界大戰盟國的實際領導人。
憑藉雄厚的工業根基,美國幾乎成為所有二戰戰場上的關鍵國家,東亞戰場上,除了在太平洋戰場上與日本直接作戰之外,美國對華援助物資,對於物資極度匱乏的中國抗戰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而作為美國的戰略重點,歐洲戰場上,英國和蘇聯都是依仗美國的海量物資,才有了繼續堅持作戰的底氣。美國能夠成為二戰盟國的領袖,除了財大氣粗、工業實力強大之外,也與羅斯福長袖善舞,善於調停各國之間的矛盾有關。
例如英國和蘇聯,作為同樣抗擊德國的主力,兩個國家之間卻矛盾重重,丘吉爾與斯大林之間的相互指責也不是一次兩次,就連似乎好到穿一個褲子的英美,兩國組成的聯軍,也屢屢爆發矛盾。
正是靠著手腕高超的羅斯福,才能將盟國擰成一股繩,並完成登陸和對於德國本土的作戰。因此,羅斯福的突然去世,在希特勒看來無疑是天賜良機。因為沒有了羅斯福這個事實上的盟國領導人,本身就矛盾重重的盟國及盟軍之間很有可能爆發矛盾。
而盟軍一旦因為矛盾停止對於德國的進攻,德國必然能夠喘過氣來。如果英美蘇因此爆發軍事衝突,德國反敗為勝的幾率也未必不存在。
只不過,事情並沒有像希特勒期待的那樣發展,雖然羅斯福突然去世,但盟軍進攻的腳步並未停止,盟國也並沒有因此分崩離析。
第二,則是由於希特勒的迷之自信。眾所周知,從不名一文的下士,到德國的大獨裁者。希特勒在迅速崛起的路上,從來不乏爆表的自信。甚至希特勒的這種自信,已經到了常人無法理解的地步。
二戰之前,靠著希特勒的戰略眼光和自信,希特勒一次發動了軍事冒險,並為德國獲取了巨大的利益。到了二戰末期,雖然德國的形勢急轉直下,但這並不妨礙希特勒的迷之自信,在希特勒看來,德國依然存在反敗為勝的可能。
例如,盟軍諾曼底登陸之後,任何一個明眼人看來,被兩線夾擊的德國都已大勢已去。但希特勒卻並不這麼認為,他甚至再次集結25個德國師,發動了對於登陸盟國軍隊的反撲,這就是著名的阿登戰役。哪怕到了1945年1月10日,德國依然動用了兩個軍的兵力,對於巴斯托尼進行了爭奪。
因此,在希特勒看來,強大的德國軍隊始終有反敗為勝的希望和可能。然而,這終究只是希特勒的一廂情願和幻想罷了。羅斯福的去世對於盟國固然有不小的影響,然而,但卻並沒有大到影響盟國軍隊對德國的進攻的地步。
最終,只過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柏林戰役失敗後,困守地堡的希特勒和妻子愛娃布勞恩雙雙自殺身亡。隨後,被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總統的海軍元帥鄧尼茨於5月8日,在柏林舉行了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德國正式投降。
※「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和「東亞病夫」大清帝國,誰更弱呢?
※二戰時期有許多航母,為何今天中國舉國之力才擁有1艘航母?
TAG:鳶飛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