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扶陽有三法,艾灸排第一,要保命需扶陽

扶陽有三法,艾灸排第一,要保命需扶陽

自古扶陽有三法,也稱保命大法,艾灼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

但是越來越多的醫師漸漸忽略了艾灸。因為嫌艾灸麻煩,不如藥方便,有些醫師還能在病在氣分的時候,就選用針刺。

慢慢地,只有少部分中醫診所或養生館有用艾灸,更多的時候,艾灸成為了家用療疾首選。因為安全、舒服、有效、簡單。

提到艾灸,可能大家多少都有一點了解。

先和大家分享一個艾灸的小故事吧~

可能會讓你的了解更加深刻。

艾灸的故事不少,選個比較著名的宋代的小故事,不知道你聽過沒有。

北宋時,一位叫做王超的禁軍小卒,從禁軍退伍後沒回家鄉,反而跑去闖蕩江湖,當了個江湖大盜。

年老的時候有次作案,失手被官兵抓了。(這哥們兒著實厲害啊,幹了一輩子江洋大盜,到了年老才被抓到。。。)經審判後決定秋後處決。

臨刑之前,看守的官兵也好奇,他這年齡身手還能如此矯健?就請教有什麼養生秘訣。(老兄,你是想接他的班兒嘛)

王超心想:反正已經在牢里已經跑不掉要挨刀子了,就將自己年輕時他師父傳授他的一個秘術說了出來,叫「黃白住世之法」,也就是每年的夏秋之交(基本上就是三伏天),在小腹部的關元穴,灸上一千柱,臍下總是像一團火那樣溫暖。

多年如此,堅持不懈;身體一直保持著青壯年的巔峰水準。冬不怕冷,夏不畏熱。更神奇的是,就是幾日不吃也不會覺得餓。

看守官兵在王超死後將他的腹部剖開,看見一塊非肉非骨之奇物,凝然如石。這就是長期施灸用艾火灸出來的。這也就是木成炭、火成磚的道理。

怎麼樣,有沒有對艾灸更加感興趣了?

《黃帝內經》講: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身體陽氣足,就不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

神醫扁鵲說:「醫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灸艾故也。


世有百餘種大病,不用灸艾,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

意思是:「高明的醫生治療疾病使用艾灸療法,如同煮飯要用火。

現在的醫療手段對慢性病、疑難病、危重病難以奏效,完全是由於醫家不了解艾灸療法,不會用艾灸療法的原因。

世間有太多太多的慢性病、疑難病、危重病……不懂艾灸,不會使用艾灸療法,怎麼解除病痛,怎麼能救人性命?」

如腫瘤、傷寒、疽瘡、中風、腫脹、泄瀉、久痢、喉痹、小兒急慢驚風、痘疹黑陷、慢支、三高、貧血症、哮喘、大三陽、銀屑病、癲癇等諸多中藥、西藥難以見效症,使用艾灸療法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若灸遲,真氣已脫,雖灸亦無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陽氣不絕,性命堅牢。又世俗用灸,不過三五十壯,殊不知去小疾則愈,駐命根則難。」

意思是說:許多大病,舊病,慢性病、要命的病等如果不及時艾灸,等到元氣虛脫耗盡之時,再來艾灸也沒有效果了,來不及了;如果能早點艾灸,自然能給身體補充到陽氣,可以保命了。世人使用艾灸三五十壯,就急著要求療效,要痊癒,要健康,三五十壯只能痊癒輕微疾病,治療大病、要命的疾病是遠遠不夠的。

故《銅人針灸圖經》雲∶凡大病宜灸臍下五百壯。補接真氣,即此法也。意思是說:治療危機生命的大病,要施灸五百次才能補足元氣,才能見效,才能保命。

《仲景毀灸法》云:「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余觀亘古迄今,何嘗有灸傷筋骨而死者!彼蓋不知灸法之妙故爾。」

《靈樞論》:「虛而至陷下,溫補無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陽耳。若仲景所言微數之脈,慎不可灸。脈而至於微矣,似有似無,則真陽已漓,又至於數矣,則真陰已竭,陰陽漓竭,灸亦無益。但有炎焰而無溫存,寧不焦骨傷筋而血難復?非毀灸也。」

「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謂見身說法,其言誠真,其心誠切,其論誠千古不磨之論,無如天下之不信何。」意思是說:以救治自己的心情救別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患者,言語是真誠的,用真誠救人的心情救助別人,這個道理是千古不滅的真理,不怕天下人不相信。


《洪爐點雪》云:「凡男女老幼,虛實寒熱,輕重遠近,無所不宜,凡年深痼疾,非藥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功拔之。」

從以上可以看出,艾灸療法既能治療又能調理還能保健;既能適宜老人又能適宜嬰幼兒;既能適宜病人又能適宜健康人。

所以古大醫大德說:「治病之要術,無過艾灸」……


快來收聽6月13日晚上20:00,由黃河老師帶來的精彩公開課——真實病案分析,看黃河老師如何運用艾灸+中藥治療疾病。課後有互動答疑環節。

收聽方式:添加聽荷微信:tinghe978,然後發送口令【溫灸聽課】,即可自動進群,等待課程開始。

諮詢電話:18124161895

來源:中醫家

商業轉摘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摘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風疹
中醫是天地人和通的大道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