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戴敦邦《替天行道》手卷全卷欣賞

戴敦邦《替天行道》手卷全卷欣賞

提起戴敦邦,不得不提他和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四大古典名著的淵源。

上世紀50年代,為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雜誌社領導決定編繪延安評劇院改編的新評劇《三打祝家莊》,由戴敦邦領命完成並一炮打響。

1977年,戴敦邦應北京外文出版局之邀,創作三卷本英譯版《紅樓夢》畫冊,這也是戴敦邦少年時最喜歡的古典文學作品。此次創作,開啟了他專業描繪中國文學名著之路,並漸入佳境。

1979年,戴敦邦等藝術家北上參訪藝術聖地敦煌。在那裡他發現,這些被稱之為「瑰寶」的作品,是民族文化藝術的精華,但作者恰恰是一些民間藝人,一輩子默默無聞。敦煌回來後,為了表示對這些民間藝人的崇敬,戴敦邦在畫作上啟用「民間藝人」印章。從此以後,他開始嘗試水滸人物畫創作,並屢有精彩佳作呈現,包括《水滸人物一百零八圖》、《戴敦邦水滸人物譜》和《戴敦邦新繪全本水滸傳》等,從此與《水滸傳》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8年,中央電視台四十三集電視連續劇《水滸傳》開播,那句「路見不平一聲吼哇,該出手時就出手哇」的豪邁吼聲響徹熒屏,也帶出了頗具視覺震撼力的背景——戴敦邦歷時三年創作的《戴敦邦水滸人物譜》。他用那一支神來之筆,讓水滸人物從宣紙躍上熒幕,成為當代中國「水滸人物畫第一人」。

《水滸傳》當年橫空出世,並被大家喜聞樂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演員們與劇中人物的神形均高度貼合,而這必須歸功於民間畫師戴敦邦。張紀中說,前面的三大名著拍得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最大的不足是演員定位和服裝有點「捉瞎」,缺乏量體裁衣的個性人物與服裝。張紀中要拍《水滸》,要避免掉這個遺憾。戴敦邦說,《水滸傳》我畫得順手。我經常對別人說,我是農夫,我是小市民,是草根。《水滸傳》里的人物,大部分都是草根,一小部分是貴族、大地主,投降的官爺。我是個接地氣的人,性格里有市井氣。我畫水滸人物,總能從里弄小巷,街坊四鄰的人裡面找到水滸人物的基因,畫畫是個人審美的事情,因此,我畫起這些人物來特別親切,也就最有感覺。戴敦邦還有一個自封的綽號,水滸第109將。戴敦邦為張紀中導演的電視劇《水滸傳》創作的水滸英雄形象豐滿,藝術表現形式入木三分,讓億萬觀眾嘆為觀止。

在定角色的時候,張紀中正好看到戴敦邦先生畫的《水滸傳》插畫,「雖然只有幾張,但是他的這種神氣和氣質把我一下子震驚了,這個正好是我們要拍的《水滸傳》。這就像在尋找方向的時候看到了一盞燈,於是說我就萌發了要去找他來給我完成這個任務的想法。」

通過通過劇作家白樺先生引薦,張紀中到上海見到了當年60多歲的戴敦邦先生。「他自稱為民間藝人,非常謙虛, 我就跟他去講,『您給我們畫這個畫,我們報酬不是很多。』但是,我沒有想到,他說:『我根本不要錢,這個事情真的白樺先生引薦,張紀中到上海見到了當年60多歲的戴敦邦先生。「他自稱為民間藝人,非常謙虛, 我就跟他去講,『您給我們畫這個畫,我們報酬不是很多。』但是,我沒有想到,他說:『我根本不要錢,這個事情真的是必須由我來做。』」

「戴先生表示,他一直想要通過這樣一個事情完成自己的平生夙願,我覺得這是跟有著共同理想的人為理想而戰,是一個非常美妙的事情……」張紀中說,隨之而來的,180幅人物畫稿一批一批送到北京,劇組把每一批來的畫貼在牆上,盯著這些畫「按圖索驥」去尋找這些畫上氣質的演員:「比如宋江,那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李雪健,第二個是他,第三個還是他,沒有任何其他人選,比如丁海峰,雖然年輕沒什麼名氣,但我們就是覺得氣質合適……」此外,所有的服裝、化妝、道具,都是按照戴先生的圖,還原北宋年間最市井最平民的角色造型。

戴敦邦生花妙筆下流淌的不只是線條人物,還傾注著他的情感。比如,林沖橫遭迫害後走投無路,逼上梁山、英雄末路,讓戴敦邦在創作時不能自拔、難以自持,一時竟涕淚泗流。

早在20年前,戴敦邦先生繪製了一幅名為《梁山英雄末途圖》的長卷,但是這些年來並沒有將其出版以展現在世人面前。在師徒二人商量之下,戴老決定將原有的名字改成《替天行道》。周先生則為手卷取了《罡煞歸神圖》的副標題——正是以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的星宿命名的一百單八將。另外,手卷的引首與跋由周先生來完成書寫。

2018年,在戴老大弟子周一新先生提議下,決定由中國郵政將這幅氣勢恢宏的手卷出版成冊。

來源:戴敦邦的戴家樣藝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段清波:秦始皇陵考古的新認知
那些年,我們一起用心追過的動畫片……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