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就是不如法,心不動就如法
這個《維摩詰經》,他之所以殊勝,就是講到這個地方,他超越了這些大成就的聲聞弟子那一種分別心的地方。這些大成就的聲聞弟子,他在外相上是成就了,可是他要怎麼樣再超越呢?他沒有辦法超越。
我們持戒的人,到最後也犯有同樣的毛病,持戒想要超越的人很難。我們到揚州去,也發現這樣一種狀況,高旻寺很多人去打禪七、佛七,我們台灣很多人去。大概台灣去的,沒有參加過打禪七的,不在禪宗道場的,去的人都可以留得下來,但是在台灣已經在別的禪宗道場受過訓練的人,到那邊都留不下來,因為兩個道風完全不同,你到那邊去,對他的教法跟要求有抗性,你也不知道為什麼。你在這裡就明明要去訪學,可是就一定待不下去,會很痛苦,也就是說你內心裡頭帶有那個東西在,有一個你既成的意識形態在。
持戒的人也是一樣,他過了中午就是不吃,你再怎麼引誘他,他就是不會吃。現在跟他講,把心放開一點,他寧可把胃餓壞了,他就是不吃,尤其是那種日中一食的,經常動不動就兩天沒吃,為什麼?今天吃了,明天中午一忙過了,就不能吃了,要等後天中午了,因為非食時,他只有吃中午的,所以今天中午吃過,明天中午要是超過12點,他又不吃了,要等後天中午了,一下子就兩天沒吃嘛。你叫他開個緣,他不開,所以每一次吃,那個鍋子都特別大,那天有一個給我講,哇,不得了,他們怎麼那麼會吃,我說怎麼會吃,他們都用臉盆吃飯,我說那邊晚餐不吃,有的早餐還不吃,那中午一餐怎麼吃,當然三餐一起吃,那個胃就那麼大。這個就是說,你在做這種適應的時候,你堅持這種理念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很難改。
修法的人他就不一樣,修法一開始就保持一個高度的彈性存在,因為修法的人比較重視警覺性,這是最大的差別,不是說持戒的人不能大成就,修法的人重視警覺性,而持戒的人重視慣性。
你看戒律道場的麻煩規矩很多,要生個火,大灶要生火木柴要誦經去燒,因為木柴裡面常常有螞蟻、白蟻這些東西,那你又非燒不可,不燒大家沒飯吃,要燒又怕會燒死小動物,所以,你一定要持咒,要煮開水,水裡頭細菌都會燒死,所以還要持咒,所以戒律道場一定要養成這些習慣,經常持咒。走路一定要眼睛看前面,不能離太遠,要不然有蟲被你踩死怎麼辦?所以這種東西都要慣性才可以。
所以你會看到,這樣的情況,他的生活、行為是不是很拘謹?而且還要很快地變成習慣。持戒是如此,修法不如此。修法是指對外面的境界要保持高度的警覺性,要不然他不能覺悟,所以修法的人為了趨向於覺悟,他的覺性就會很高,那麼對於自己本身的行為,他就會比較不在意。因為他會捕捉境界,在境界中如何去相應,然後把握疑情來覺悟的,所以在這個地方他會攝心某一個地方,而對於身上的行為會比較不在意。
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看,一個是重視覺性,一個是重視慣性,就是這個原因。那麼重視慣性的人我們知道,慣性以後容易養成一種類似行屍走肉的那種生活,而重視覺性的人他就比較會瘋瘋顛顛,因為他不按牌理出牌。
這個就是修行人我們大約區分兩種情況,因為你重視慣性,對於這種不如法的你就會一再地排斥,重視覺性的人他在這裡就不會排斥。因為你排斥,內心有這個污染,所以花容易黏上去,你用什麼神力要把這種污染給除掉,都除不掉,所以說,以神力去花不能硬去。
這個時候,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華?你為什麼要把花給丟掉呢?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講的很有道理,他不如法。花怎麼會不如法呢?你想想看,花只是存在而已,怎麼會不如法呢?這個是修法人跟持戒人最大的區別,修法人是看他的存在,不看他如法不如法,如法不如法是看我們的心動不動,修法人心動就是不如法,心不動就如法。所以,外面這些事相只是存在而已,跟如法不如法無關。但是,你持戒的人就不一樣,持戒從表相上面來看,所以會說他不如法。
擷自《維摩詰經》
TAG:海雲和上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