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她15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四大力學滿分的傳奇紀錄,哈佛雙聘教授!

她15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四大力學滿分的傳奇紀錄,哈佛雙聘教授!

天才少女、 中科大少年班、 與諾貝爾獎最接近的華人女性、美國科學院最年輕華裔院士、哈佛大學雙聘教授、第一位獲美國「天才獎"的華裔女科學家、以她名字命名的哈佛實驗室...

這些都是她身上自帶的光環,她就是庄小威

1972年,庄小威出生於江蘇省如皋市;

1987年,15歲她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1991年,獲得中科大物理學學士;

1997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

2001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助理教授;

2003年,31歲她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是獲此殊榮首位華人女科學家;

2006年,34歲她成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雙學科正教授;

2012年,40歲她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2013年,41歲她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1、遺傳父母天賦基因,從小立志要當一名科學家。

她出身於書香門第,小到興趣培養,大到人生選擇,都與家庭分不開。

她說:「我也沒想過要做企業家,也沒想過要做政治家,也沒想過要做總理,也沒想過航天飛行員,這些都是很偉大的事業,但是我從小到大就想著我要做科學家。」

從小愛科學,庄小威早期教育,是個性與順其自然的結合,她順著自己的志向和興趣,動力強勁持續。

庄小威的母親朱仁芝提起女兒,滿是自豪:「她小時候在江蘇如皋跟爺爺奶奶生活了5年,到5歲多我們才接回來。小威沒有上過幼兒園,拼音識字是我們工作之餘教的。我們落實政策後分到中科大,小威就直接上了中科大附小二年級。」

庄小威自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5歲多時,父母上班不在家,她自學炒青菜、打掃衛生等家務活。

中學時,她在班上年齡最小,但各門功課都拔尖,曾榮獲全國中學生數理化競賽第一名。

後被推薦到北京景山學校上了半年中科大預備班;13歲轉入蘇州中學中科大預備班;15歲那年她如願以償,以高考600多分的狀元成績考進中科大少年班。

2、四大力學課全考滿分,這個傳奇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她從小就喜歡物理,圍著自己的興趣轉,談到物理,像談論親密無間而又欽慕的朋友。

她花功夫,力圖把每一個物理定律搞得透透徹徹清清楚楚,絕不放過一個細節,甚至發展到近乎痴迷近乎病態的程度。

在少年班,她並不在意分數,一不小心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四大力學專業課都考了滿分,這個傳奇紀錄至今仍無人打破,成為中科大物理系一個難以逾越的豐碑。

時至今日,她高度認可中科大少年班個性化培養方式,重要的是學會提問題。

她說:「最大好處是很自由,想學什麼課就學什麼課,完全憑自己興趣,這種自由選課養成了我沒有太多局限性的思維方式。」

庄小威說,少年班頭二年不分系和專業,什麼課都學,在基礎、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強化訓練後,再根據自己的愛好從全校範圍內自由選擇專業,將來想往哪個方向發展就有了一定的基礎,而且有利於找到真正的興趣。

庄小威透露一個學習秘訣。從小就喜歡觀察,少年班同學強手如林,她注意觀察那些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強的同學,然後悄悄地「偷學」,這樣學習力和創造力就漸漸積累起來了。

少年班同學毛珺婕回憶:留著短髮熱情又爽朗的庄小威,看她不像蘇州美女,卻有幾分史湘雲的神采。

「小威得天獨厚,雖然讀書無數,視力卻是1.5。在宿舍里,大家都伏案用功,她躺在上鋪的床上看書,還能看見我們書上的字。

小威還有個一心兩用的本領,一邊聽三國評書,一邊做原子物理作業,這些都讓我們好生佩服。」

她父母庄禮賢、朱仁芝都是中科大的教授。她對科學的興趣深受父母的影響。

3、人生並非一帆風順,挫折讓生命更豐富更博大。

19歲大學畢業後,庄小威選擇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研究生,開始批判性閱讀和懷疑性閱讀,她依然選擇了物理專業。

做科研是很辛苦的事,對科研要有熱情,才有動力,保持動力是化解困難的秘訣。每當遇到困難,庄小威就強制自己忘掉過去的成功和失敗,一切從頭開始,從不輕言放棄。

1997年,25歲的庄小威一路斬關奪隘,毫不費力地拿下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博士學位。然而,在她成長為科學家的道路上,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在沈元壤教授的鼓勵下開始尋找教職,沒有想到斯坦福大學向她伸出了橄欖枝。

她說,我差點拿到斯坦福的錄取通知,可是兩天後,這名教授通知我因為沒做博士後,認為有缺陷,不錄用我了。

當時我只想到做教授很風光,其實並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後來想想很大一部分是虛榮心作怪,不過從那之後,我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讀博士後。

我打電話告訴其他想給我教職的學校,說我還沒有準備好,然後靜下心來在斯坦福做了三年多博士後。

做學問,切忌虛榮和浮躁。在庄小威看來,如果博士畢業立馬工作是絕對錯誤的。

等我做了博士後三年,再找工作,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我知道要做什麼,而且能做好它。

4、分不清DNA和RNA,物理學博士無知無畏闖入生物學。

庄小威說:「博士後我總想做一些新的東西,想做一個新的方向,我就跟朱棣文教授商量,他說要不我們做生物吧。我就說,為什麼不呢?」

庄小威說,在斯坦福大學做博士後,合她胃口的人就是朱棣文教授。

在他的鼓勵和影響下,庄小威轉向生物學領域,這是一個非常偶然的決定。

她的工作重點,正是利用此前的光學研究背景,看清生物學中這些「混亂」的部分。

事實上,庄小威在加入朱棣文斯坦福大學實驗室之前,對生物學沒有一點了解,她在大學沒修過生物課,甚至連DNA和RNA的區別都不知道。早年庄小威只喜歡物理學。

同事善意地開玩笑說DNA和RNA只有一字之差。然而初生牛犢不怕虎,從此她闖入生物學。

5、花香自有蜂蝶來,美七所頂級高校向她發出邀請。

庄小威的主要研究是用現代成像研究生物學問題,在成像技術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就。

庄小威說,這個過程告訴我做事情不能放棄,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不怕困難堅持做下去,不要追求那種短期就能出成果的東西。

結束博士後生涯,她收到哈佛、加州理工、麻省理工、耶魯、康奈爾、普林斯頓、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7所大學的邀請,權衡之後庄小威選擇了國人熟知的哈佛大學。

6、成功從來不是天才靈光乍現,她除了吃飯睡覺都在工作。

在博士後研究中,她卻遭遇了巨大的挑戰:博士後之後每天都很辛苦,而且很長時間不出成果,對生物沒了解。

在哈佛大學工作以來,一周七天時間,庄小威每天都從早上10時工作到半夜12時,除了吃飯和睡覺,剩下的時間都在工作。

正是她不懈的努力,才成為物理學生物學界的翹楚。

在父親庄禮賢眼中,又苦又累的小威從來都是樂呵呵的,說她是在享受過程。

7、拿下麥克·阿瑟天才獎,華人女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

31歲的她一舉拿下2003年度全美「麥克·阿瑟天才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榮譽的華人女科學家,也是24個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而且是女性。

庄小威說:「在科研領域搭建關係網路並不是最重要的,在博士和博士後階段更應該專註於課題研究,成功的研究成果一定會引起別人的關注,功到自然成。」

2012年8月,庄小威回到中國,成為北京大學第二位大學堂頂尖學者,此前的一位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崔琦。

8、天道酬勤,年輕有為的庄小威當選美國雙院院士。

庄小威早已威名遠揚,赫赫有名。2004年,美國著名的《科技評論》從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中國、韓國、新加坡、印度等國600餘提名者中,評選出在納米技術、計算機與通信及生物技術領域從事前沿技術研究的、年齡在35歲以下的100名青年創新者,庄小威名列其中。

2005年,美國著名的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會從全美300多位提名中選出43位生命科學家,並在未來七年中向每位提供700萬美元的資助,庄小威名居榜上。

2006年初,年僅34歲的庄小威成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雙科正教授,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單分子生物物理實驗室,帶領21名博士、博士後研究流感、艾滋、SARS等病毒侵入宿主細胞的過程。

因庄小威在單分子動力學、核酸與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達機制、細胞核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2012年5月1日,庄小威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刷新了美國科學院最年輕華人院士的紀錄。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2013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共有3位華人科學家入選,庄小威再次上榜。

9、「風暴」突破衍射極限,她卻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埃里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因對發展超解析度熒光顯微成像技術作出重要貢獻而共享此大獎。

一時間質疑聲起,很多人感到驚訝,因為貝齊格的工作不僅與華人庄小威的工作在物理原理完全一樣,而且他們研究論文也同時發表,令人不解為何厚此薄彼。

該領域多位科學家紛紛為庄小威打抱不平,稱與獲獎者同時發表論文的華裔女科學家莊小威理應分享諾貝爾獎。

北京大學教授饒毅表示,貝齊格與庄小威的工作在物理原理上完全一樣,兩人同時發表論文,不明白結果為什麼會出現厚此薄彼。

北京大學副教授席鵬在這個科研領域頗有發言權,因為他跟隨當年諾獎得主、該領域公認的領軍人物黑爾學習,他表示:庄小威沒能獲獎,我大感意外。

這說明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其實不僅沒有消失,而是日常可見。

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委員曼斯·埃倫貝格回應稱,貝齊格早在1995年就發表了相關論文,而PALM論文的投稿時間比STORM論文早了將近4個月。

來源:頭條@黃老師說教育,旨在分享,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物理 的精彩文章:

質能方程到底嫩么回事
物理老師說過那些話,讓你覺得句句真理!

TAG:環球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