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方國家請清廷派遣使團屢碰壁,他們換了種說法,清廷立刻同意

西方國家請清廷派遣使團屢碰壁,他們換了種說法,清廷立刻同意

1866年3月7日,當行李都裝上馬車時,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突然意識到,在中國居住12年之後,他真的要回家了。這邊赫德近鄉情怯,那廂卻有一個老者端坐在輪船餐廳里,急匆匆地拿起刀叉對著烤雞拚命亂切。這位老者是62歲的斌椿。作為一名知縣級別的文案(秘書),斌椿人是老了,卻被朝廷看中,在赫德等人的陪同下率團前往歐洲遊歷。

一直以來,赫德都力主大清政府向歐洲派遣使臣,但總理衙門卻遲遲按兵不動。其實,早在赫德之前,西方國家就在這個問題上屢屢碰壁。直到1860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城下之盟,才算接受了外國公使駐京的要求,但清政府視其為奇恥大辱,遣使駐外就更不可能了。

赫德弄清清政府不願向外派遣使節的原因後,打消了一蹴而就的念頭,轉而求其次—帶幾名中國觀察者作為考察團前往歐洲。這些人既不組成正式使團,也不擔負外交使命,只是去看看迥然不同的西方世界。

其實,1860年之後,清政府雖然一時接受不了遣使駐外的要求,但對列強的看法已有所改變。因此,當赫德提出可以趁他回歐洲休假時帶幾個同文館的學生前去遊覽時,恭親王奕當即答應。但誰能勝任考察團團長一職呢?

要選拔一個方方面面都稱心的人,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此人必須是旗人;其次,此人應熟讀儒家經典,立場堅定,頑固更好,免得被洋人洗腦同化;最後,此人要擁有不大不小的官銜。

按說符合上述條件的也不在少數,但第一次派遣考察團,負責這次遊歷的人怎麼也得是恭親王信得過的人。如此一來,恭親王的視線就聚焦在了和藹可親、頗具詩才的前任山西襄陵縣知縣斌椿的身上。前年五月間,經人介紹,已賦閑在家的斌椿出任總稅務司華員文案一職,後因辦事敏捷、有才幹被赫德親切地稱為「斌老爺」。

但斌椿歲數太大,未免讓人詬病。可這難不倒恭親王,但凡入了他的法眼,焉有辦不成之理?「必須由老成可靠之人,率團前去。行抵該國後,有他引導,也不至於貽笑外邦。」經此生花妙筆,斌椿的年齡反倒成了優勢。

就這樣,被後世史家稱為「斌椿使團」的近代中國第一個官方海外觀光團在北京料峭的春寒里出發了。它肩負的使命不啻是一樁美差,即「沿途留心記載該國山川形勢、風土人情,帶回中國,以資印證」。只是,這個事實上是作為赫德的附屬,並由海關出資的七人團組,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海關的印記:團長斌椿及其兒子均是赫德公事房的秘書性質的助手;三名語言學生來自海關支持的學校;還有兩個海關人員充任翻譯和旅行的總管。

那麼,赫德如此煞費苦心的目的是什麼呢?

7月15日,即將成婚的赫德在家中寫道:「由中國政府派遣官員去歐洲;讓歐洲各國政府接受這些官員;促使歐洲人對中國人滿意;使中國官員帶著對外國的愉快回憶離開;使斌椿一回到中國,就出任外務部長;使清政府在他的幫助下善待西方若干技藝和科學;勸導中國遣派大使出國;在中國同其他各國之間建立切合實際的基於理性的友誼。」

事實上,在未來的日子裡,除了最後一點外,赫德的願望都一一實現。其中,他孜孜以求的遣使西方還要等上漫長的11年。而那時的斌椿早已枕著他的《乘槎筆記》含笑九泉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明朝大臣劣跡斑斑,皇帝心知肚明卻對他不降反升:真高明
皇帝不聽勸諫,眾諫官拒起草詔書,他起草詔書,皇帝看後:我錯了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