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所後炮台:劉公島炮台之首、地阱炮之先
劉公島西部航拍(紅箭頭處為公所後炮台)攝影鄒本東
北洋護軍在劉公島共修築了6座炮台,其中東泓炮台、黃島炮台、公所後炮台為永久性炮台,旗頂山炮台、迎門洞炮台和南嘴炮台為臨時性炮台。公所後炮台是北洋護軍在劉公島上修築的第一座炮台,因為裝備了當時最先進地阱炮,因而也是威海衛基地的第一座「地阱炮台」。本期《劉公島百年建築》以詳實的圖文史料,帶您走進公所後炮台,還原該炮台的歷史脈絡,一同領略其百年來的滄桑變遷……
公所後炮台座落在水師學堂堞牆北150米的小山上,最早稱之為「劉公島北炮台」,因西鄰麻井子船塢,也稱「麻井子炮台」。
公所後炮台練兵場舊貌(攝於甲午戰爭之前)
儘管威海衛基地被確定為北洋海軍根本重地和第一重門戶,但由於北洋海防經費拮据,要塞工程建設不得不待旅順基地工程基本告竣後,才於1887年正式拉開序幕,並且率先修築的是威海灣南北兩岸海防炮台,也就是南幫和北幫炮台。
早在1886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就提出「以購炮築台為先務,亟須預訂巨炮以壯威勢」,擴充防禦力量,直到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他在察看渤海各口海防之時,才作出了劉公島炮台建設的規劃。
炮台建設主要體現在其上報的《察勘各口海防折》中,他提出「島南須建炮台一座,島北須建地阱炮台二座」。雖然規劃有了,但劉公島炮台建設並沒有立即啟動,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人少錢。當時,整個威海衛基地建設全面開花,戴宗騫率領綏鞏軍在島外修築南北幫炮台,島內修建海軍公所、丁汝昌寓所、醫院等後勤保障設施,花費甚巨,而經費一時難以籌措。另外,構築炮台屬於技術工程,須有專業隊伍。
劉公島西部半山遠眺公所後炮台(攝於甲午戰爭時期)
1887年,副將張文宣根據李鴻章調遣,率原駐旅順黃金山炮台的親兵正副兩營移駐劉公島,待修建完成公所、兵舍等設施之後,時間已至1889年。北洋護軍這才騰出手來修築炮台,並首先修築的就是公所後炮台。李鴻章之所以調張文宣駐防劉公島,並修築炮台等海防設施,這裡面有兩層關係,其一,張文宣是李鴻章大妹婿張紹棠的侄子、天津軍械局總辦張士珩的堂兄,也就是李鴻章外甥,屬於李鴻章嫡系;其二,早在1880年冬,旅順設防之時,李鴻章調張文宣管帶親軍副營,駐防旅順,並修築了著名的黃金山炮台,積累了豐富的構築炮台經驗。
公所後炮台修築在島西北部荒涼的小山上,由德國陸軍大尉、要塞工程師,也是旅順黃金山炮台設計者漢納根擔綱設計。
公所後炮台兵營(英租時期劉公島明信片)
由於炮台按照地阱炮設計構築,絕大部分屬地下工程,在沒有先進機械施工的條件下,完全靠炸藥和人工開掘土層和岩層,砌築坑道、彈藥庫、兵房等地下建築,建造施工難度很大。
從現在留存完好的兵舍,仍然管窺當年施工之艱辛和設計之精妙。兵舍依坡而建,屬於半地下結構,正面為石結構牆體,內部也是石材鋪砌,通道和屋頂均為拱圈式結構,構築方法和技術十分精湛。兵舍共14間,既相互連通,又相對獨立,均可經坑道直接抵達炮位。坑道內設通氣孔以及排水設施,以滿足起居和生活之用。兵舍牆面為榮成「石島紅」花崗岩砌築,石制檐口、立垛、腰線、排水口、門窗拱券等,外觀呈明顯的歐洲建築風格。從整體看,兵營嵌入地下,頗為隱蔽。
公所後炮台兵營(攝於英租時期)
作為劉公島上炮台構築之首,在充分借鑒吸收西方要塞建設先進理念的同時,所用炮械也是購置了當時最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後膛鋼炮(又譯為阿摩士庄或阿蒙士庄),這種新式克虜伯後膛鋼炮,系德國克虜伯(Krupp)炮廠所獨創。原來老式大炮以鋼為內膛、熟鐵為外箍,由於鋼和鐵的膨脹係數不同,發射炮彈時產生反覆熱脹冷縮,很容易導致「箍管松離之病,」於是克虜伯「始創鋼管、鋼箍之法,」從而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成為當時最先進的火炮。另外,炮身長度也由25倍增至35倍口徑,「葯多彈重,擊力加猛,」 大炮射程和威力也大為增強,成為各國爭相購置、裝備海防的利器。尤為重要的是地阱炮蟄伏地下,以水機升降,見敵至則升炮轟擊,發射後借彈藥座力退壓水氣,降還地阱,使大炮升降自如,施放靈活,還可以圓轉自如,四面環擊,具有極強的攻擊性和隱蔽性。公所後炮台共設置240毫米口徑地阱炮2門,75毫米行營炮6門,速射炮8門。
修繕後的西炮位
歷經一年多的艱辛施工,炮台於1890年竣工。山東候補知縣薩承鈺奉山東巡撫張曜之命,查勘南北洋各海口炮台,並於1890年9月4日來到威海衛,當時威海灣南北幫炮台工程已基本布置就緒。他實地查看了威海灣南北幫炮台及劉公島炮台等工程,在次年12月間完成的《南北洋各炮台情形書》考察報告中,他對劉公島炮台情況作了較為詳細記錄:「劉公島北口建地阱暗炮台,台式系深掘地基,以為地阱形如滿月,中藏阿蒙士庄新制後膛地阱鋼炮二尊。島之北有黃島焉,山下築一土堤,陸路可通;島之南有日島焉,四面環海,山勢突兀,現建地阱暗炮台,安炮位二」。薩承鈺提及的北口建地阱炮兩尊,就是公所後炮台,也就是說,1890年的劉公島上只建成了公所後炮台。
保留原狀的東炮位
時隔一年後的1891年5月23日至6月9日,李鴻章與海軍衙門大臣、山東巡撫張曜巡閱北洋海軍,這也是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後的首次大校閱。李鴻章在上奏的《巡閱海軍事竣折》中,專門提到自己的旁系姻親、北洋護軍統領張文宣和公所後炮台,他寫道「副將張文宣所帶護軍於島北新築地阱炮台,鑿山通穴,夾層隧道,安設二十四生特(厘米)後膛炮,機器升降靈速非常,能狙擊敵船,而炮身蟄藏不受攻擊,為西國最新之式。」
炮位坑道內現狀
無論是薩承鈺,還是李鴻章,對公所後裝備的先進地阱炮均讚賞有加。然而,狡猾的日軍從龍鬚島登陸,先後包抄了南北岸炮台和威海衛城,將北洋海軍圍困在劉公島上,並利用修復好的島外炮台及聯合艦隊艦炮聯合夾攻劉公島,打破了威海衛基地岸防與艦防相配合的防禦體系,而裝備最為先進地阱炮的公所後炮台也無法改寫北洋海軍全軍覆滅的悲慘命運,成為腐朽沒落清王朝的殉葬品,屈辱悲慘地沉入歷史深處。
炮台坑道現狀
甲午戰後,炮台遭到日軍毀壞,但兵舍和坑道完好如初。有道是戰地黃花分外香,每年暮春時節,公所後炮台四周開遍了硃紅色的花朵,五個尖瓣,紅紅的一片,在微風中搖曳。據說這花兒是外地士兵從家鄉帶來的,只盛開在炮台周圍。時隔百年之後,炮台早已坍塌,人跡罕至,惟有那些小花仍在綻放,而那些犧牲的將士早已化作泥土,滋養著這些花兒,悄悄地散發著幽香,這也算作對死難北洋護軍將士們的無聲慰藉吧……
1988年,公所後炮台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文保單位將西炮位進行了修繕,還原其歷史容貌。
文圖 彭均勝 劉巍峰
網上購票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
可網上購票哦~
劉公島客運中心地址:
威海市海濱北路101-2號(威海二中老校區北鄰)
劉公島客運中心服務電話:
0631-5287807
愛來劉公島:wh-lgdgwh
熱門活動
1、回復「遊船」查看遊船時刻表。
2、回復「票價」查看劉公島常規票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