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這可能是近期最好的罪案劇,明明是復仇片,我卻爽不起來

這可能是近期最好的罪案劇,明明是復仇片,我卻爽不起來

不知道大家對「以暴制暴」的看法怎麼樣,是贊同還是反對。又或者說,對這一現象產生的社會原因感到無奈,從而無法進行準確的評判。

為探討這一現象,各大導演編劇們製作了很多和它有關的影視作品。

《守法公民》、《制裁者》、《角鬥士》,這一類作品中的主人公總是充滿了無奈:法律無法幫他們討回公道,所以,他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尋回正義。

今天,點點要和大家聊聊一個別樣的以暴制暴故事,名字叫做《受害者》。

故事主人公有兩個,分別為十年如一日為逝去孩子討公道的母親、疑似為殺害孩子兇手的男人。

最大的看點正是在「疑似」這個形容詞上:母親並不能確定是不是男人殺了孩子,但她仍舊發動輿論懲罰男人。

戲劇衝突非常強烈,豆瓣評分直接飆到8.4分。

在這之前,點點需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劇集中兇殺案的具體情況。

發生在15年前,年僅9歲的男孩利亞姆被14歲的孩子所殺害,傷痕纍纍,就連見慣了兇殺場面的警察都不忍表示:「我像是看見了恐怖片現場。」

受英國未成年法所保護,14歲兇手並未受到嚴厲的懲罰,出獄時不滿18歲,被政府嚴密保護,有權更改姓名,有機會開始新的人生。

這讓利亞姆的母親安娜悲憤不已:我的孩子死了,兇手卻一點影響也沒有。

懷著這份悲憤,她尋找兇手整整15年,不曾有一天想過放棄。

克瑞格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男人。

和妻子結婚多年,但妻子對他之前的生活一無所知。工作順利,家庭美滿,卻總是一副憂愁的表情。顯而易見,他的過去也隱藏著某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某一天,克瑞格平靜的生活被追查兇手的安娜打破了。

安娜從朋友那得到「克瑞格可能是殺害孩子兇手」的消息,在社交網路上發布了克瑞格殺害自己孩子的消息。

但問題上是:這是未經證實的事情,克瑞格究竟是不是兇手,幾乎沒有人知道…

《受害者》最好看的地方,是劇集中眾角色的身份轉變。

一邊是莫名成為被害者的克瑞格,另一邊是從被害者身份轉變為加害者的母親安娜。

為渲染懸疑氛圍,導演在第一集就拋出了很多疑點:克瑞格妻子並不知道克瑞格的過去,他看起來的確像犯人,卻又沒有足夠的證據。

這讓不少觀眾感到好奇,無限期待起之後劇情的發展。

安娜是一個特別典型的人物。

孩子被殺害之後,她成為英國公民公認的「國民受害人」,無數人為她的遭遇流淚,希望她能夠找到真兇。

所以,安娜剛把克瑞格是兇手的消息放上社交網路,克瑞格就遭受到了陌生人的武力攻擊。

被虛假輿論所引導的愚昧眾人形象由此出現在觀眾面前,又氣又無奈。

《受害者》是迷你劇集,一共4集,每集一小時。全劇看完也就一個下午的時間,大家可以自己去故事中尋找案件的最終結果,領悟一下故事中那份屬於現實的無奈。

看完後,點點反思了好幾個殘酷的現實問題:未成年人犯罪應該怎樣懲治,安娜究竟有沒有做錯,是誰讓安娜變得這麼病態?

這些問題的答案實在是太難尋找了。

——承載著司法制度的無奈,也承載著母親對於孩子的偉大愛意。即使大家知道她做錯了,也無法狠心對她進行懲罰。

這個故事,讓點點想到入圍本屆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羈押》。

同樣的未成年人犯罪,同樣的年幼孩子被殘殺。不同的是,《羈押》中兇手的懲戒力度比《受害者》更重,出獄後兇手無法抹滅過去,需生活在眾人提防的目光中。

同樣類型的故事,《受害者》比《羈押》高出0.7分。

因為劇集中母親安娜這一角色的矛盾性,也因為故事中少有的,對「被害者群體」的指責。

安娜的孩子被殘殺,她有權討回公道。但有權討回公道並不等於肆意妄為,不等於可以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憑直覺指認兇手。

不管有多麼委屈,我們都需要遵循證據原則,不能因自己是被害者就隨意冤枉其他公民。

我們不能打著正義的名號成為惡的幫凶,以追求正義的名義把他人變成受害者。

這才是導演最想表達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生活 的精彩文章:

《權游》《X戰警》接連撲街,而爛尾的系列電影可不止這些
近期最讓人心動的韓劇,剛開播豆瓣飆到8.6分,主角都是實力派

TAG:電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