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國產高值耗材領域蘊藏的市場機遇
本文是創投觀察系列的第184篇
分享人:征和惠通 醫療投資合伙人 張志玲
編輯:36氪蔡姝凝
近年來,國家釋放政策紅利鼓勵醫療器械國產化替代,中美 貿易戰以來這一情況更加明顯,未來醫療器械的國產化將給國內企業帶來大量機會。目前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已達5000億元以上,過去數年複合增長率接近20%。對於投資機構而言,這顯然是必須抓住的市場趨勢。
通常所謂醫用高值耗材一般指對產品安全性要求高、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有嚴格的質量控制環節、限於臨床某些專科使用且價格相對較高的消耗性醫療器械,主要用於專科診斷和治療,如心臟介入手術中的血管支架、骨科關節替換手術中的人工關節、以及微創手術中用於觀察的內窺鏡等醫用耗材。
目前,從市場佔有率來看,與進口產品相比,大多數國產高值耗材產品還處於劣勢。少數能佔據市場優勢的是微創新類產品,這類產品已經在心臟支架、骨科創傷等少數細分領域基本實現了進口替代,但其他大多數領域,如內窺鏡、骨科關節、起搏器等領域,仍然由進口產品佔據主導地位,佔比都超過50%。
讓人樂觀的是,國產高值耗材也掌握著進口產品不具備的幾項優勢。首先是與醫院和臨床醫生的溝通方面,國內企業佔據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國內企業的研發人員可以與臨床醫生及時溝通交流使用情況,並根據醫生的需求對器械做出調整和改進。其次,國產廠家可以根據臨床的需求設計出更適合我國醫生和患者的產品,這點也是進口廠家很難做到的。
從研發模式來看,目前國產醫用高值耗材分為兩種。一種是仿製進口器械,或在其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進,我們稱之為微創新產品;另一種是完全自主創新的產品,針對並沒有進口產品出現的市場。對於第一種產品,國家政策鼓勵醫療創新,執行層面招標和醫保付費均向此類國產產品傾斜,未來十年將是國內醫用耗材領域進口替代的黃金時期;第二種產品,不在進口替代的產品序列之內,國內企業需要從零開始進行學術推廣和市場教育,逐步提升產品的滲透率。
涉及到具體的細分領域,我認為高值耗材在介入治療領域的應用最值得關注。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介入醫學開始在國內興起,發展到現在,我國的介入醫療無論是治療的病種數量還是從事的醫師隊伍人數均已達到世界前列,每年手術量已超100萬台。如此巨大的應用該市場,帶來了巨大的需求。介入治療對於器械的依賴程度較大,絕大部分的介入治療術都需要配合高技術路徑的器械完成,而且在介入治療手術的費用中,器械部分佔比較高,部分手術可達80%以上。介入治療的快速發展為相關醫療器械打開成長空間,內窺鏡作為介入治療的重要器械市場規模巨大。根據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數據,2015年內窺鏡市場規模為156.15億元,2017年達到200億元,年均複合增速24.7%。從市場佔有率來看,目前內窺鏡廠商集中度較高,日本和德國廠商佔據主導地位,進口替代剛剛開始。
而此類進口替代剛剛開始的細分領域,恰恰是我們一直比較看好的。通過多年的市場教育,進口品牌已經得到了臨床醫生的廣泛認可。然而,進口產品高昂的價格使得很多病人望而卻步。適逢國內新出台的醫保控費政策鼓勵醫生使用性價比更高的國產產品,這個階段正是國產耗材進口替代的好時機,而那些擁有核心技術的優秀產品,應該會迎來銷量的快速增長。
對於那些走完全自主創新路線的國產高值耗材企業,我們也在持續關注,我們一直比較看好那些未來十年內國內擁有核心技術優勢和獨家產品技術的企業。國內企業近年來發展迅速,近幾年間,和美國、歐洲和以色列先進國家、地區的產品相比,國產產品的代差在縮短。根據行業數據信息,一些優秀的國內企業,已經將同代產品的上市時間縮短到3-6個月。某些國外率先推出的先進產品,比如耳鼻喉科市場的藥物塗層可降解支架的產品,國內市場也很快研發出了同類競品。
最後補充一點對醫療耗材生產企業的建議。由於醫用高值耗材固有的行業特點:相較於藥品,單個產品的天花板更低,所以企業要有足夠的創新能力來不斷擴充產品線,擁有豐富產品集群的平台型公司,將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例如某一疾病領域所涉及的醫療器械可達幾十種,平台型布局可覆蓋某一疾病領域的多種甚至所有產品,產品對渠道的利用可形成協同效應,貢獻收入的同時還可以減少銷售費用。
※國產器械廠商進入「黃金十年」,GE將數字化醫療作為中國市場的「殺手鐧」
※奧迪召回e-tron,電氣化改革或遇阻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