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久了站起來頭暈是貧血?這兩種疾病可能才是真兇,不得不防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蹲久了、躺多了,起身的時候都會一陣頭暈,有時還出現眼前發黑,緩一會之後癥狀可能才會消失。
出現這種情況,不少人會以為自己是貧血了,那事實果真如此嗎?
1
頭暈就是貧血?
雖然貧血的確會導致頭暈眼花,但往往還會伴隨其他癥狀,其中最早出現的癥狀有乏力、睏倦;而最常見、最突出的體征是面色蒼白。
1貧血通過食補能補回嗎?
很多人一聽到貧血,就想到食補,的確,對於因造血原料缺乏導致的貧血患者,如缺鐵性貧血,通過進補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豬肝、鴨血等可以輔助改善貧血;
但對於其他原因,如紅細胞破壞過多或丟失過多造成的貧血則無改善效果。
因此,想要治好貧血,還是要檢查清楚病因,對症下藥。
貧血造成的頭暈與體位的改變並無多大關係。頭暈的「罪魁禍首」可能是以下兩種情況:
2
短暫的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主要是由於人在蹲著或坐著時,腰和腿長時間曲折,血管受壓,導致血液不能上下流通,而人突然站起後,下肢血管受壓情況突然解除,全身血液迅速流向腰部、腿部,導致暫時性的大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的感覺。
1引發體位性低血壓的誘因
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血管系統逐漸硬化,大血管彈性纖維減少,心臟快速泵血以補償血壓下降的功能也逐漸減弱,因而出現體位性低血壓的概率變高。
藥物影響
一些常用藥如利尿劑、抗高血壓葯、硝酸脂類製劑、抗抑鬱葯、血管擴張劑等都可能引起老年患者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
建議:確定是因藥物引起的體位性低血壓,一定要及時與醫生溝通,減少劑量或更換藥品。
疾病因素
帕金森病、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腦幹和脊髓損傷、糖尿病等疾病也是導致直立性低血壓的病因之一。
長期卧床
長期卧床會導致血液循環減慢,肌肉力量減弱,站立時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是常有的事。
炎熱環境
天氣的炎熱或剛洗完熱水澡,容易使血管擴張、機體脫水,在體位變動時則更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
建議:浴水不宜過熱,浴時不宜過長;炎熱天氣外出時,避免大量出汗,並及時補充水分。
飽餐後
當人們進餐之後,血液會集中於內臟,這時人體的循環血量會降低,如果突然起立或者發生其他體位劇變,容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
建議:為避免體位性低血壓,每餐不宜吃得過飽,並且餐後適當休息再站立活動,這樣不會讓體位有過於劇烈的變化。
中老年人很容易因體位性低血壓導致神志模糊或意識喪失而跌倒、骨折,甚至更嚴重的傷害!
因此,除了避免以上誘因,老人起床或從坐位站起時一定要遵循遵循三「1」原則:醒了睜眼平卧1分鐘、床邊雙腳下垂坐1分鐘、床邊扶持站立1分鐘,再緩慢行動。
3
耳朵里的「小石頭」
除了血壓因素,也可能是耳朵里出現了迷路的「小石頭」——耳石症。
據統計,耳石症在引起眩暈的疾病中佔比約17%-22%,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耳石是一種非常微小的結構,其內有感受重力變化的碳酸鈣結晶,能調節身體平衡。
正常情況下,耳石位於內耳前庭後上部的橢圓囊內,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耳石會脫離原來位置,滾到半規管里。
半規管是負責管理平衡的裝置,當體位改變時,耳液的流動方向也相應改變,從而傳遞信息給平衡神經調節人體平衡。而耳石脫落後,會直接影響耳液的流動,給平衡神經提供錯誤的刺激信息,就可能引發眩暈。
1為什麼耳石會脫落?
老年性退行性改變
50歲以上患者耳石膜可有退變,導致供血不足,引起耳石脫落。
耳部疾病
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梅尼埃病緩解期等耳部疾病都可致耳石脫落;
另外,有耳部手術外傷史的人群,耳石也較易脫落。
疾病因素
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導致末梢循環供血障礙,囊斑之膠質膜變薄,耳石脫落,進入半規管。
不良生活習慣
長期熬夜、過度勞累等不良因素也會導致耳石脫落。
2耳石症引起的眩暈特點
陣發性眩暈
頭位變化,如起床時、躺倒時、睡覺翻身時、低頭或抬頭時,會發生眩暈,但並不影響聽力,也不會出現耳鳴。
持續時間短
一般持續時間不超過1分鐘,只要保持頭不動,眩暈感可自行緩解。
眼震
會出現與受累半規管空間位置一致的眼震,且眼震程度與眩暈一致,但並沒有伴隨意識障礙。
耳石症雖不會帶來生命危險,但長期患病,易引起焦慮、抑鬱等精神問題,需儘早治療。
一般情況下,耳石症的治療以複位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醫生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出最佳的治療方案。
除了體位改變會導致頭暈,若平時一直都有眩暈感則需要當心了,可能是梅尼埃病、腦出血、腦梗死等找上門,一定要及早檢查,對症治療。
※1塊錢煮一鍋!活血葯做早餐餅,清熱解毒、美容養顏,便宜好用
TAG:Mr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