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交友也需「斷舍離」,請告別「無效社交」

交友也需「斷舍離」,請告別「無效社交」

交友也需「斷舍離」,請告別「無效社交」

最近,「無效社交」成了一個戳心的熱詞。無論在學校還是職場,談生活還是談戀愛,無效交際都令人身心俱疲。如果說,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讓很多人卸下了物質包袱,那麼社交界的「斷舍離」,就是一種減輕精神包袱的決心。告別「無效社交」,看似過於自我,實則是對更高層次人生境界的追求。

交友也需「斷舍離」,請告別「無效社交」

「無效社交」,轉身不知誰是誰

「今年最大的感悟,拒絕無效社交。」一位美食博主無意中發的帖,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幾乎每個人都有被「無效社交」困擾的經歷和感受。

職場上的「無效社交」,成了吐槽的重災區。「遞了一圈名片,加了一堆微信,轉身不知道誰是誰。」「現在真心不敢在朋友圈發東西,也不喜歡在QQ發說說,別人疲於點贊,自己累於應付。」……有數量沒質量、不真誠不簡潔,人脈投資的有效性飽受質疑。

生活中的「無效社交」,都是有苦難言的人情。比如「情緒垃圾桶」型社交,找你就是倒苦水,三句不離負能量,你不聽,對方還會覺得你不尊重ta。「尋找優越感」型,物質上凌駕於你,在你面前炫耀自己有錢的苦惱;精神上壓制你,說你懂的太少。

戀愛中的「無效社交」,相親過的人都懂。我想找靈魂伴侶,你跟我談車房工資;話多了你說浮誇不穩重,說少了變成高冷小傲嬌。「再也不想經歷相親的尬聊了。不是一路人,沒必要硬湊在一起,還能節省逢場作戲的投入開銷。」網友「CHENXX」說。


於是,一本名為《請停止無效社交》的書應運而生。作者犀利地指出:「你忙於交際、疲於應付,雞同鴨講的尷尬無處不在。你為了別人的歡笑而奔波,又為了別人的肯定而犧牲自我,你的人生彷彿都不是你的。其實,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無謂地蹉跎光陰。」

作者試圖將那些沉溺於無效社交海洋的人們打撈上來:「你的人生你做主,不要與負能量的人糾纏,與三觀一致的人玩耍才是正經事。」不可否認,這罐雞湯還是實用的。書中提到了不少提高社交有效性的方法,比如,以共贏思維處理與他人的關係,結識「超級交際樞紐式」人物,等等。

然而,從人際關係學維度,這份雞湯並不足以撫平無效社交的「戳心」之痛。你擁有再多的「人脈」,卻始終感到「冰冷」。有多少「人脈」,願意在你失落時伸出援手,在你成功時替你高興?

告別低境界人生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更渴望有溫度的社交。以90後、00後為主的年輕人發起的社交「斷舍離」運動,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拒絕尬聊、拒絕混「圈」,屏蔽「杠精」,清理「殭屍友」。

「三觀不合很難做朋友,沒必要講那麼多大道理,思想不在一個高度上不必互相說服。」網友「繡花家的美胖妞」說,「長大了就是要學會做減法,核心社交圈的人,寧缺毋濫。」


心理學專家郝永剛在《人生境界論》中認為,根據人的知、情、意三種心理過程來劃分,人生境界可分為思想、道德和審美境界三種類型。高層次的人生境界,意味著思想深遠、道德高尚和審美品位高格,也意味著擁有高遠的人生態度和深層次的幸福體驗。

而自我超越的能力,對人生境界的層次高低起主導作用。有效社交,是幫助一個人提升「自我超越」能力十分關鍵的因素。譬如遇貴人,綉錦飾婀娜。說白了,社交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你成為更高層次的人。如果你的社交圈裡多是雞毛蒜皮、瑣事八卦、比美炫富,那麼你的人生境界便會長久停留在「人間煙火」里,對自我超越的助力十分有限。

主動告別「無效社交」的人,無疑是領悟到了這種真諦。只有優秀的人才能獲得有效的社交,而有效的社交將會成就更加優秀的自己。花更多時間提升自己,才能在社交中得到對等的回應和幫助。

「人脈」不能代替「朋友」

有效和無效社交的界限,有時候並不那麼清晰,和誰交往、值不值得交往,不能太看重「人脈」效應。真正的朋友,不是一時的玩伴,更不是「人脈」,這也是人們羨慕伯牙子期、管鮑之交的原由。

俞伯牙與鍾子期初見時,前者已是傑出琴師,後者只是個打柴人,若以身份地位、涵養見識差別判定與對方接觸是「無效社交」,也就不會有《高山》《流水》覓知音的佳話。

管仲在世人看來貪財怕死、識人不清,絕不是「人脈」合適的發展對象。但鮑叔牙卻看到了管仲的經才偉略和懷才不遇,做生意照顧他,仕途上舉薦他,還讓他取代自己做了齊桓公的丞相。

最近還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蘇東坡和文同、巢谷之間的「高質量」友誼。

文同是蘇東坡的表哥,兩人一生相見寥寥,卻深知彼此的「妙處」,有聊不完的共同話題,可謂很好地詮釋了何為「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巢谷這位朋友,算是蘇東坡真正的「患難之交」。蘇東坡被貶黃州時,巢谷出現了,幫其開荒種田、紓解寂寥。蘇東坡調回汴京當翰林大學士,貶謫時不見的「朋友」紛紛出現,巢谷卻遍尋不著。直到蘇東坡又一次被貶海南,巢谷在趕去相助的路上病死他鄉。

古人的情義,今人並非不可得。一位資深媒體人曾與我分享過這樣的感受:「我在北京打拚的第一年,一無所有,可每周末都會有一個朋友來看我,給我送吃的。他曾經說『無論你是誰,你都是我兄弟』。後來,我有點名氣了,他依舊跟我說『別以為你是誰,你就是我的兄弟』。這種人,不適用人脈社交規則,不用等價交換,只用感情平等。」

人脈廣、朋友少,終是人情淡薄,孤行無力。友情,皆因「無所求」而深刻。「少時一起喝酒,中年一起喝茶,老來一起喝葯」,這樣的朋友不用多,三兩個足矣。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2019年第6期

相關新聞

感覺身體被掏空?告訴你工作8小時的耗能真相

本期編輯:竇小濤

(長按二維碼,關注工人日報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