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宋高宗趙構書法,不輸宋徽宗

宋高宗趙構書法,不輸宋徽宗

宋高宗趙構

趙構(1107-1187),字德基,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河北涿縣人。15歲封為康王,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徽、欽二帝做了俘虜,北宋滅。其時,康王趙構正受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擁兵萬人在外。宋舊將臣便擁戴他為皇帝。翌年,21歲的康王趙構在應天府(河南商丘,當時稱南京)正式即帝位,改元建炎,史稱「南宋」。

後世「泥馬渡康王」畫作。在北宋末年,金兵兵臨開封城,宋欽宗求和,金兵要求賠款、割讓土地,並派宰相或者親王作為人質,於是康王趙構受命前往,在北上的路途上,康王半途逃脫,逃到當地一座供奉崔府君的苗里,睡到半夜,有神人託夢說金兵已至,趕緊離開,康王往門外一看,果然金兵馬上就要到了,正好此時,門前有一匹馬,於是騎上馬逃炮,這匹馬帶他渡過了黃河後,立馬化作一尊泥塑的馬,於是就有了泥馬渡康王的故事。

《宋史》雖將宋高宗與夏少康、周宣王、漢光武、晉元帝、唐肅宗並列為「中興六君」,對高宗的處境寄予同情。但對其犧牲岳飛,與金議和,則總結為:「恬墮猥懦,坐失事機……偷安忍恥,匿怨忘親,卒不免於來世之誚,悲夫!」

趙構《跋曹娥誄墨跡》行楷 遼寧省博物館藏

趙構作為一代君主,對書法藝術情有獨鍾,自謂:「頃自束髮,即喜攬筆作字,雖屢易典型,而心所嗜者固有在矣。凡五十年間,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筆墨」。其書法初學黃庭堅,繼學米芾,後專意王羲之、智永,又輔以六朝風骨,遂自成家。其曾云:「余自魏晉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或蕭散,或枯瘦,或遒勁而不回,或秀異而特立,眾體備於筆下,意簡猶存於取捨,至若《褉帖》則測之益深,擬之益嚴,姿態橫生,莫造其源,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

趙構《七絕天山詩》紈扇 草書 絹本 23.3 x 24.3cm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院藏

與其父宋徽宗一樣是誤生於帝王家的文人,書法以外的領域宋高宗確實乏善可陳,但其書法確有可觀之處,絲毫不輸宋徽宗。今日不妨暫且擱置其政治上的爭議,來欣賞高宗的書法。

趙構 《佛頂光明塔碑》(拓本) 日本宮內廳藏

《佛頂光明塔碑》為紹興三年高宗賜浙江廣利寺凈曇法師之詔勅上石,高宗時年二十七歲,其字無論結體筆法全出自黃庭堅,唯筆勢之開合與行氣之侵讓錯落猶未及黃書之老辣淋漓。

趙構楷書《徽宗文集序》(局部)紙本 縱27.4厘米 橫(全長)137.0厘米 日本文化廳藏

這是趙構為其父宋徽宗文集寫序時所撰。現徽宗文集已散失,而僅剩此序文,該序文卷首亦有缺失。專家推測,該作品為1154年,高宗48歲時所書。

趙構《賜岳飛批剳卷》行書 紹興十一(1141)年 台北蘭千山館藏

趙構《賜岳飛手敕》 紙本 行楷 36.7×67.5cm 紹興七(1137)年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賜岳飛手敕》無論從整體的布局上,還是從筆法的意態上,均具王羲之《蘭亭序》的神韻和智永的特色,並能加以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家的風貌,顯示出「秀異而獨立」、精彩潤朗的藝術風格。

釋文:卿盛秋之際,提兵按邊,風霜已寒,征馭良苦。如是別有事宜,可密奏來朝廷。以淮西軍叛之後,每加過慮,長江上流一帶,緩急之際,全藉卿軍照管。可更戒飭所留軍馬,訓練整齊,常若寇至,蘄陽江州兩處水軍,亦宜遣發,以防意外。如卿體國,豈待多言。

趙構 跋王獻之《鴨頭丸帖》卷 此卷現藏上海博物館

《鴨頭丸帖跋》與《賜岳飛批札敕》,雖一為楷一為行,然皆勾劃用心,極有作意,為初期習王風格,二書結體皆緊,橫劃尖起頓收,豎划起筆露鋒,撇劃收尾稍頓,捺筆拖長,顯示出一定的書寫習慣,為極力求工之作。

趙構《暮春三月詩帖》 27.1 x 48.7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墨跡是宋高宗以楷書書寫杜甫的七言律詩(即事),又名《暮春三月詩帖》。此詩帖以中鋒書寫,通幅看來章法疏朗,字體勻稱、圓潤,墨色統一,令人看來賞心悅目。杜甫這首七律的意境如畫,高宗筆墨洗鏈,二者可說是相得益彰。詩後並附有董其昌題跋,原來還有元代趙孟頫為此詩作的圖,可惜已被人裁去。

趙構《真草書養生論卷》 紙本 ,25.1cm,橫63.6cm, 上海博物館藏

《養生論》卷是存世的趙構精品力作之一。從形式上看,與智永《真草千字文》如出一轍,真書與草書間夾排列,互為映照,有序的排列充溢著一種勻整平和之美。

趙構此篇《養生論》,完全承傳了「二王」一脈的書風,用筆潤媚圓和,精奧純正,豐腴圓潤不失清逸之氣,溫柔妍婉頗具清和流宕之像。結字疏朗秀整,真書工穩而韻意縈繞,草書流動而意態沖和,真所謂「禊帖嫡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相約 的精彩文章:

唐太宗《指意》中書法的形態以及用筆的方法
《乙瑛碑》中筆畫間的關係

TAG:書畫相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