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多熱愛美食,就有多容易為它打起來
據統計,新晉美食聖地廣東順德2018年靠旅遊業收入171.42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4%。
請問這條數據反映了中國人民怎樣的性格特點?別問,問就是為美食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中國人在美食上的行動力,的確是拼到爆棚。不過最近馬伯庸馬親王發的一條微博,卻也展示了這麼一種熱愛美食的人:為了讓別人吃到最好的東西,也很「拼」。
他講了這麼幾個故事:
小時候在婚宴上很想吃九轉大腸,但是認識的阿姨堅持認為腸子太臟,不由分說將這道菜強制下線;
朋友一起做飯聚會時,一個堅持認為西紅柿炒雞蛋不能放糖的哥們差點和放了糖的掌勺人打起來;
在西安吃羊肉泡饃,本地人朋友十分執拗地堅持讓他用手掰饃,不然根本吃不出最正宗的味道,最後摳了40分鐘摳得手疼,連吃飯也索然無味了;
在郫縣,本地朋友為了帶馬親王吃冠絕全縣的豆瓣醬,飢腸轆轆中跋涉幾十分鐘,卻發現最好的店關門了。最終只能湊合一下,朋友一邊捶胸頓足,痛斥其他不入流的店根本不能入口。
馬伯庸最後總結道,「他們不是壞人,他們熱情得很,真心希望能夠給你最好的美食體驗」,但問題在於「強行代表別人去表達這種感受」。
因為當事人屬於吃到80分以上食物就能獲得100分滿足,但身旁的朋友卻強烈希望你必須要嘗到100分的食物,並且認為這才配得上100分的快樂。
好心是好心,就是這個恨不得把你頭按到碗里的強勢過程實在是太讓人有負擔感了。
如果你常上網看人吵架(跟我一樣),就會發現在中國互聯網,美食話題是流量擔當,也是撕X大戶。
而且很多是像馬伯庸微博所說的這種現象,起源明明是為了「什麼好吃」這麼美好的命題,最後卻圍繞這個話題演變為一場惡戰。
在網上,這種現象有個名字:
「美食原教旨主義」。
初級美食原教旨主義,便是以地域的約定俗成為鑒定美食的基本標準。
畢竟「天下美食,唯正宗最高」是吃貨公認的道理。要吃,就得吃最正宗的。
在天津人眼中,只有天津的煎餅果子是宇宙絕對真理,生菜和青菜都可以拉出去槍斃;
上海人自然是標榜阿拉上海的生煎最老卵,但內部也要為了褶子朝上還是朝下的流派打一架;
火鍋雖然紅遍全國,但川渝人民肯定是只認紅彤彤的牛油和油碟。
這也不難理解。初級美食原教旨主義者捍衛某種食物的正統,是因為人家那裡本來就是發源地或者大戶。
畢竟美食是地域榮譽的重要評判標準,帶著與生俱來的責任感,大家肯定要爭奪一個冠名的最終解釋權,維護我們鎮省/市/區/街道之寶基本的尊嚴。
再往上一層,就需要確定某種標準的唯一性。就比如吃火鍋蘸什麼料這種事,為了獲得最佳的體驗,必須精準搭配:
川渝火鍋必須是香油碟和干碟,北京涮羊肉配芝麻醬,潮汕牛肉火鍋不蘸沙茶醬就等於白吃。
再對味道極致追求一點,就要對食材追本溯源,倆字,講究:
正宗的涮羊肉得從呼倫貝爾大草原把羊空運過來,正宗的西湖醋魚得是西湖水裡養的草魚,正宗的東北鐵鍋燉不用東北大鐵鍋都不是那個味兒……
你以為這已經夠嚴格的了?不,這才是開始。
初級美食原教旨主義者,是依照正統的規矩,對飯店的大廚要求嚴格,不能委屈自己的胃。
中級美食原教旨主義者,則是以個人的喜好為標準,開始對別人的口味很嚴格了。
具體表現是以自己喜歡的吃法為至高真理,並貶低別的做法是對這種食物的褻瀆,通俗點說就是美食界的踩一捧一。
豆腐腦甜咸之爭、粽子甜咸之爭都已經是小case,美食原教旨主義的炮火早已深入每個菜系、每道叫得上姓名的菜肴:
鍋包肉吃糖醋口的看不起放番茄醬的,西紅柿炒雞蛋不放糖的忍不了要放糖的,吃餃子蘸醋的受不了蘸醬油的,煮大閘蟹吃的鄙視蒸著吃的……美食鄙視鏈能地球兩圈。
你別說,假如披薩也是中國傳統美食,那上面放菠蘿到底算不算異端都有得爭的。
最扎心的是,美食原教旨主義者為了凸顯己方的優勢,常常會拋出一句必殺技:那玩意兒也能吃?
於是,愛吃辣鍋的一句「不辣的也配叫火鍋?」掃射了大半個中國,不吃辣鍋的反過來diss嗜辣掩蓋了食材的本味、是低級的吃法,成了互聯網美食大戰的年經話題。
前幾年網上突然傳開了「芒果蘸醬油」、「芒果蘸辣椒」的吃法,震驚的網友紛紛表示這什麼魔鬼黑暗料理?這顯然是欺負閩南和海南地區人少,沒能早點把家鄉的風味推廣給全國人民。
其實從這點也看得出來,有時候美食原教旨主義者diss其他不正宗的吃法,不僅僅是「我之砒霜,彼之蜜糖」的差異,還可能源於見識不足帶來的無知罷了。
但進行到這一階段的美食原教旨主義者往往已經有了堅固的思想鋼印,互相在彼此眼中都是隨便果腹、不可理喻的鄉野粗人罷了
不過,中級美食原教旨主義者的戰場90%都是網上。最無敵的高級美食原教旨主義可不一樣,人家都是實地在飯桌上掀起風浪的。
其宗旨就是極力勸說別人必須要吃自己認為最好、最美味的食物,不然就是你人生的巨大損失。
當然,這也分方式。
有的比較溫和。就像之前旅日作家毛丹青發微博講的中國食客和日本店員的小插曲:日本店員會用「美食注入了師傅的靈魂」這套玄學來勸說你試一試他們最推薦的吃法,至少聽著還有個理論依據。
有的就比較粗暴。
就像前文馬伯庸微博中的熱心阿姨,高級美食原教旨主義者是讓你不會想和他同桌吃飯的存在,否則你將經歷比勸酒更沒有道理的瘋狂勸食。
嫌海鮮腥味太重——海鮮這麼好的東西怎麼能不吃!(咔嚓一筷子)
吃不了香菜——放香菜才香呢!(咔嚓一筷子)
吃羊肉泡饃懶得掰,機器切吧——口感味道絕對不一樣,不能吃機器切的!(像周扒皮一樣監督你必須用手掰完)
小的時候,這種霸權主義有個戰無不勝的理由:小孩子怎麼可以挑食,這都是最好最有營養的東西。
等長大了發現你也沒有營養不良,就再也沒法用這個說法,只好換個更高級的蔑視:話里話外嫌棄你怎麼那麼沒口福、不會吃,讓人感覺自己長了這張嘴彷彿欠了這個世界什麼。
當高級美食原教旨主義者展現對食物的統治力,吃東西這麼快樂的事卻讓人體會到的是壓迫感和控制欲。
雙方推拉來推拉去,問題的核心已經不是這東西究竟有多好吃,而是完完全全不能理解:你怎麼就是不能像我一樣感受到吃這個東西/這樣吃東西的快樂呢?
劃重點:像我一樣。
可是明明還有一個選項:自己吃著高興就得了,其他都雨女無瓜。
畢竟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多,怎麼可能幾種固定的食物做法就能讓所有人滿意了。
比如有無辣不歡的人,自然也有人根本體會不到吃辣的樂趣。
又不是沒吃過,任外人再怎麼遺憾「不吃辣得錯過多少美食啊」,吃辣也是對他們舌頭和菊花的酷刑。
本地人絕對瞧不上眼專坑外地遊客小吃街,擔心外地人被坑也是好心,但也許人家在那兒吃得挺開心,反手就給當地美食打了個五星好評呢?這也是沒準的事兒。
網路上關於這個話題的爭論,也常常讓人想起日劇《四重奏》的這個情節:
四個室友一起吃炸雞,有人很自然地拿起旁邊的檸檬把汁水擠了上去,結果引來了其他人的抗議和爭論。
或許有人會說,這也太矯情了吧,擠不擠檸檬汁都能辯論五分鐘。
但這恰恰是獨斷的美食原教旨主義者被吐槽的問題:
有人理所當然地覺得要這樣吃,也有人理所當然地覺得要那樣吃。至少應該互相體諒,尊重彼此各吃各的快樂,而不是拿自己的喜好當褒貶食物的唯一標準,還強行要求別人必須跟我一樣吃得滿意。
可以理解「吃」這件事在人們的心裡重千斤,值得為之付出極大的熱情和認真,但是也得理解吃飯畢竟是吃到每個人自己的肚子里,強行正宗、強行高級反而有可能剝奪了他人簡單的快樂。
面對一切不可調和的飯桌紛爭,不如看看真正的智者是怎麼做的吧——
是的,別管那麼多,吃好你自己的就完事兒了。
· END ·
※二十五年與三百年的相遇—VICUTU創始人蔡昌賢的堅持與堅守
※莫名消失的古裝劇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