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我不是天生強大,只是天生要強」

「我不是天生強大,只是天生要強」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 ?作者:曾梓煌? 李振? 於宇

「如今俄羅斯的上空,已經是蘇霍伊的天下。」提起俄羅斯空軍,人們總會想到蘇-27、蘇-35等明星戰機。這些性能優異的「蘇式」戰機均來自同一家族——蘇霍伊飛機設計局。

誰能想到,這家如今在軍工圈赫赫有名的「大咖」,剛開始設計的13種飛機只有少量投產,還因墜機事故而被迫「歇業」。困境之中,蘇霍伊設計局並沒有打「退堂鼓」,而是抱著「只造精品」的初心,對每一款產品的設計、每一項工作的要求都近乎苛刻,終於一步步在強手如雲的俄羅斯乃至世界航空界脫穎而出,實現「逆風翻盤」。

如今,那些在軍工市場「圈粉」無數的「蘇式」戰機,正是對蘇霍伊設計局數十年堅持創新、追求質量的最好回饋。

「我不是天生強大,只是天生要強」

曾梓煌 李 振 於 宇

每一次總結失敗的教訓,都拉近了抵達成功的距離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用這句話來形容蘇霍伊設計局的創業之路,再合適不過。

1939年,蘇聯為了加強空軍作戰力量建設,組建了以設計師帕維爾·奧西波維奇·蘇霍伊命名的蘇霍伊設計局。成立不久,設計局就接到設計一型高空戰機的任務。雄心勃勃的蘇霍伊決心打破常規,設計出一款體形輕小,能達到機動性、速度、升限完美平衡的飛機。

在這之前,蘇聯的戰機都以最大發動機功率,作為追求戰機速度和升限的主要指標。而這一次,蘇霍伊根據新的設計思路,採用了低功率發動機,在研發過程中,由於蘇-1的發動機功率不足,他不得不為戰機增加一對渦輪增壓機。不久後,渦輪增壓機可靠性不足的致命缺陷漸漸暴露出來,導致蘇-1早早「夭折」。

不甘心的蘇霍伊在蘇-1樣機的基礎上,再次設計出翼展稍短、翼面積較小的蘇-3。然而,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設計治標不治本。蘇-3因為同樣的問題沒有獲得「准生證」。蘇霍伊設計局的兩款作品就這樣慘遭淘汰。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那以後,蘇霍伊設計局似乎流年不利——蘇-6的性能超過當時大名鼎鼎的伊爾-2,卻因為斯大林對後者的偏愛而「流產」;生產出的第一架噴氣戰鬥機,被指責抄襲德國戰機而「下馬」……截至1949年,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13種飛機,除了少量生產外,其餘的都因各種原因未能投產。因為產量甚少,蘇霍伊設計局被迫關閉。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後一無所獲。被打入「冷宮」的蘇霍伊,並沒有將失敗歸根於「運氣不好」,而是反思自己所走過的彎路。一直以來,他都不喜歡墨守成規。然而,過度追求先進技術導致戰機在試飛時事故頻發,儘管設計出的許多飛機技術戰術性能讓西方讚嘆不已,但項目所需要的前期投入和高昂的成本,對於當時的軍方而言並不划算,也註定難以大量投產。

重新校準科研方向,蘇霍伊一邊總結失敗教訓、剖析每一款戰機設計過程中的問題,一邊積極跟蹤世界航空界前沿技術的發展。

上世紀50年代初,世界航空技術進入戰後高速發展期,蘇霍伊設計局得以重出江湖。不久後,空軍對戰鬥機提出2倍音速、20000米升限的要求。在認真權衡後,蘇霍伊大膽建議,採用新的翼形。

這一次,蘇霍伊小心謹慎得多。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他同時設計了4種預研型號,通過大量試飛逐步驗證各型號的優劣。定型後,蘇-7憑藉優異的性能得到了軍方認可,迅速投入生產,並以不俗的速度和升限,成為上世紀60年代少數能夠攔截美國U-2高空戰略偵察機的戰鬥機之一。

從失敗中汲取經驗,讓蘇霍伊設計局迎來了發展「井噴期」,相繼設計出蘇-9、蘇-11、蘇-15等一系列性能突出的戰機,「江湖地位」水漲船高。而蘇-27的問世,讓蘇霍伊設計局迎來了新的輝煌。在蘇-27基礎上派生出來的一系列蘇-27家族,幾乎涵蓋了俄羅斯的全部軍用飛機領域。

「我不是天生強大,我只是天生要強。」在去年世界盃賽場上,這句廣告詞令人久久回味。不輕言放棄,才能得到命運的青睞,人生如此,企業亦然。面對一次次失敗的打擊,有的人會選擇放棄,有的人會選擇另謀出路,但蘇霍伊設計局選擇了堅持。正是這種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韌勁,讓蘇霍伊設計局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拉近了抵達成功的距離。

多一些奇思妙想,才能迸發創新的火花

縱觀世界科技發展史,那些前所未聞的成果往往從看似不可能的奇思妙想中肇始。蘇霍伊設計局創新活力為何源源不斷?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是他們成功的密碼。

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空軍急需一款能夠縮短起落距離的戰機。收到軍方要求後,蘇霍伊很快出台設計方案:使用可變翼技術,讓機翼能夠調整後掠角以提高起飛的升力。

這是一項頗具創新難度的技術。機翼結構強度要求能否達到?後掠角和戰機飛行狀態怎麼匹配?複雜的電子控制系統能否實現?……一系列問題接踵而來,蘇霍伊突然冒出一個大膽想法:能否把一半的翼展做成變後掠翼?

興奮不已的蘇霍伊立刻和團隊展開研究,他們比對各種設計參數後發現,如果按照這種設計,再由飛行員根據飛行狀態調整後掠角,將最大限度簡化技術難題。

難題迎刃而解。蘇-17的樣機生產出來後,試飛結果證明,這個堪稱史上「半吊子」的變後掠翼,不僅起到了改善戰機起落和中低速性能的作用,還極大地保留了蘇-7的生產線,得到軍方的高度認可。

很多時候,看似不可思議的想法,卻能另闢蹊徑解決問題。面對米高揚設計局、卡莫夫設計局等強勁對手,「起跑」並不順利的蘇霍伊設計局對「奇思妙想」來者不拒,格外呵護科研一線的創新火花。

同樣的故事也曾發生在T-4轟炸機的研製上。在設計T-4轟炸機時,蘇聯空軍對戰機提出了3倍音速、30000米升限的要求。為了達到軍方要求,實現性能上的突破,蘇霍伊採用全新的設計——無尾三角翼和鴨式前翼、鈦合金和不鏽鋼構造的機身、可下垂的機頭。當時,他們不可思議的想法引來不少非議,美國人聲稱,這架飛機的「風險係數接近100%」,蘇霍伊的「入門師傅」圖波列夫甚至斷言,「蘇霍伊絕不可能研製成功這樣一架飛機。」

大家都覺得「異想天開」的設計,蘇霍伊卻選擇了堅持。T-4轟炸機定型後,具有了當時航空界最大發動機推力和最先進的電傳操作系統。在試飛中,T-4轟炸機表現出強悍的技術戰術性能。事實再次證明,那些看似不可思議的想法,有時往往能夠突破瓶頸、解決問題。

「每一朵創新的『火花』都要小心呵護。」這種意識,一直滲透在蘇霍伊設計局的方方面面。美軍剛開始研製A系列攻擊機,設計局裡的年輕人就立即跟蹤美軍的進展並自發組織研究。在時任負責人帕威爾的鼓勵下,他們很快拿出了多種設計方案,其中不乏大膽的創新。帕威爾不但沒有將其拒之門外,反而親自為他們向軍方申請立項。

古人發明火箭、萊特兄弟造飛機,在當時看來是很可笑,如今卻已成為現實。科技創新發展,往往都是真理和謬誤交織的過程,如果失去了想像力,創新無從談起。正是蘇霍伊設計局對奇思妙想這種寬容與鼓勵的態度,才最大程度釋放了創新的能量,也讓它收穫了一件件在軍火圈「走紅」的熱銷產品。

打造產品「爆點」,就是要不斷超出客戶的預期值

安全可靠、皮實耐用、故障率少……提到俄羅斯戰機,很多人都會讚不絕口。作為俄羅斯航空領域的「帶頭人」,蘇霍伊設計局始終把「質量至上」作為企業的追求。

1973年,蘇霍伊設計局開始著手設計一款以美軍F-15為假想敵的戰機。經過8年研發,代號T-10的樣機順利通過了蘇聯空軍的鑒定。

然而,就在戰機預生產型號開始製造時,項目總師西蒙諾夫在對試飛數據的分析中,得出了樣機存在本質缺陷的驚人結論。確認無誤後,西蒙諾夫當即下令放棄當前設計,「另起爐灶」。

按理說,「客戶就是上帝」,既然已經得到了軍方的認可,設計局沒必要再投入研發經費「瞎折騰」。當得知西蒙諾夫準備從頭再來的消息,當時的航空工業部領導更是帶頭反對。大家心裡都清楚,西蒙諾夫的這一決定不僅意味著8年的心血付諸東流,而且後續研發戰機的時間會更為緊迫。

說服軍方之後,研發團隊鉚足了勁,下定決心要將戰機的性能打造到極致。在研發過程中,光戰機機翼形狀就測試了20多個方案;在試飛高峰期,超過10架飛機參與各類試驗。最終設計出來的機型,正是如今大名鼎鼎的蘇-27。

不久後,蘇-27一戰成名。1987年9月的巴倫支海上空,挪威空軍一架P3B反潛巡邏機突然出現,明目張胆地在蘇聯沿海執行偵察任務。蘇聯警戒雷達發現目標後,一架蘇-27迅速升空攔截。面對近在咫尺的蘇聯戰機,巡邏機迫於壓力減速示意,再三表明自己即將離開。

讓人沒想到的是,這架挪威飛機僅僅兜了個圈,又回到原來的航線。發現情況不對,被再三挑釁的蘇-27一聲不吭,徑直飛到挪威戰機的右翼下方,調整好位置之後猛然加速。隨著一陣金屬划過的刺耳聲響,蘇-27的垂直尾翼像一把直立的裁紙刀,將巡邏機的右側發動機迅速劃開一個大口子。嚴重受創的P-3B在這場較量中差點墜入海中,而蘇-27在機尾受損的情況下平穩返航。

一位企業家曾說:「打造產品『爆點』,就是要不斷超出客戶的預期值。」在競爭激烈、產品高度同質化的軍工領域,蘇霍伊設計局始終致力於打造精品工程,力求讓客戶無可挑剔。

上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航空工業發展低迷,一年生產不了幾架飛機。所有軍工企業都面臨著資金短缺的難題,海外訂單成了航空企業的「救命稻草」。當時,蘇霍伊設計局的蘇-27和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29同時登上競爭擂台。

其實,這兩家設計局的水平不相上下,米高揚設計局更是坐擁更多「關係」資源。但到了「交卷」的那一刻,米高揚的產品在航電設備和戰鬥機掛載上,選擇以客戶最低要求為標準。而蘇霍伊設計局的戰機,不僅武器掛點比客戶要求多了一倍,航程也增加超過60%,兩家產品性能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每一家企業,都夢寐以求打造出「爆款」產品。產品「爆點」的背後,是企業對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裝備在戰場上優異的表現,是軍工企業拿到訂單的「終級通行證」。蘇霍伊設計局從創業之初,就樹立了「質量至上」的理念,「蘇式」戰機在各個戰場不斷超出用戶預期的表現,更成為蘇霍伊設計局最有「收視率」的廣告。

圖為地勤人員對蘇-24戰機進行維護。照片提供:周建龍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軍報刊文:抗打擊能力不可或缺
特郎普登上「加賀」號,為鈔票也為選票

TAG: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