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期間黃河以北的國民黨部隊不許過河,游擊數年後大多投敵

抗戰期間黃河以北的國民黨部隊不許過河,游擊數年後大多投敵

1938年春,國民政府軍委會在武漢召開會議研究下一步戰略,素有「小諸葛」之稱的桂系將領、副總參謀長白崇禧提議:「黃河以北的國軍部隊一律不許過河,就地開展游擊戰。1938年11月下旬,蔣介石在敵後建立了冀察、魯蘇兩個戰區,並陸續派出50萬部隊進入敵後。

這些在日寇後方的國民黨軍隊不但數量上一度超過中共領導的部隊,其中一些部隊還曾在抗日戰場上有過卓越表現。如在赤峰血戰日寇7晝夜的孫殿英新5軍;台兒庄戰役時死守臨沂的龐炳勛第24集團軍,但在隨後的幾年裡,這些曾經浴血殺敵將領和部隊先後投敵,成了無恥的漢奸。

「曲線救國」理論為投敵漢奸提供了理想借口

「曲線救國」這個詞,最早出自於國民黨河北省保安司令張蔭梧給蔣介石的一封電報,當時張蔭梧麾下的冀察游擊軍第一師師長和冀中「剿匪」總司令柴恩波投降日寇,為了逃避責任,他辯解說:柴恩波名雖投日,實際仍為本黨做抗建工作,俟時機成熟,定率隊反正,予日寇以重大打擊也。

這套歪理很快引起了投降日寇的眾漢奸共鳴。大漢奸汪精衛更是四處打著「曲線救國」的幌子拉攏國民黨高層官員和部隊為日寇效力,甚至將誘降的目標定在兩廣地方實力派高級將領身上,如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第四戰區司令張發奎等人相繼接到了汪精衛的勸降,好在都沒有取得成功,避免了抗戰形勢進一步惡化。

孤懸敵後卻不敢與共產黨親密

隨著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日寇在正面戰場的全面攻勢放緩,國民黨軍終於可以騰出部分力量對付在敵後不斷壯大的八路軍、新四軍了。1939年1月21日至1月30日,重慶召開的五屆五中全會,正式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從此,一波又一波的反共高潮不斷發動。

孫殿英、龐炳勛等人都是舊軍閥出身,他們明白:不抗日,蔣介石也不會剋扣軍餉;與共產黨關係密切則要被猜疑、排斥,甚至部隊也會被找機會收編。國民黨魯蘇戰區副司令沈鴻烈為此專門創造一套口號:反共第一,抗日第二;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寧匪化,勿赤化;寧亡於日,勿亡於共。

消極抗戰導致軍心民心喪失

為了能夠繼續從蔣介石那裡領到軍餉和彌足珍貴的彈藥補給,這些在敵後游擊的國民黨部隊必須證明自己與共產黨毫無瓜葛,不但不敢輕易接觸,時不時還要與日益壯大的八路軍搞些摩擦,最終不但兵力越打越少、地盤越來越小,自身也逐漸失去了軍心、民心。

如第二戰區司令閻錫山在1939年底發動的「晉西事變」,最終不但部隊損失慘重,陳長捷等將領出走,他處心積慮拉攏的抗日決死隊也離他而去,33個團參加了八路軍,另有一部分投靠了中央軍。好在閻錫山是財大氣粗的山西王,又背靠陝西,好歹還能偏安一隅等待抗戰勝利。

內部傾軋導致雜牌眾將投敵

原西北軍悍將孫良誠於1942年率4萬部隊投降日寇,是抗戰期間一次性投敵兵力之最。此前1年,他被調歸蔣介石嫡系湯恩伯麾下效力,始終被擺在與日軍對峙的前沿充當炮灰。為了吞併收編孫良誠的部隊,湯恩伯故意設法刁難,不按時撥付軍餉,不補充彈藥。

孫良誠利用自己兼任的魯西行政公署專員身份就地籌糧籌款,但湯恩伯以蘇魯豫皖四省邊區黨政分會主任的身份,派部下韓多峰接替魯西專員一職,斷絕孫部的糧餉,並派第28集團軍總司令李仙洲兼任魯西挺進總指揮,率部威脅定陶。孫良誠「前有日軍,後有湯恩伯,走投無路」,最終率部投靠了汪偽。

此時的日軍,急於抽調兵力投入太平洋戰場,需要更多的偽軍接管其日益空虛的佔領區,因此對投降的國民黨軍來者不拒,並不斷加大誘降力度,對拒絕投敵的高樹勛等部隊堅決進攻,將其趕過了黃河。截止1943年,孫殿英、龐炳勛投敵後,華北敵後再無成建制國民黨部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萬卷書破萬里浪 的精彩文章:

不打不成交,紅軍東征一頓暴揍後,閻錫山都開始通共了
1912年孫中山蒞臨太原受到隆重歡迎,兩天七次盛會

TAG:讀萬卷書破萬里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