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變發生後,黨內多數人要求全面反攻國民黨,毛主席為何反對
皖南事變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一次罪行,皖南的九千多新四軍將士在奉命北移時,突遭襲擊,幾乎全軍覆沒。事變發生後,黨內多數人要求全面反攻國民黨,毛主席為何反對?
1941年1月4日,新四軍皖南部隊九千多人由雲嶺分三路向南出發,5日晨到太平、涇縣間茂林地區。6日,新四軍行至涇縣境內的丕嶺一帶後,遭到國民黨上官雲相指揮的7個師8萬餘人的包圍襲擊。
新四軍被迫抗擊,殊死奮戰,戰至14日,除2000餘人突圍外,其餘大部壯烈犧牲,一部被俘。早在1月12日,新四軍的劉少奇、陳毅就向中央建議,請朱、陳、羅準備包圍沈鴻烈,我們準備包圍韓德勤。
當時,中央大多數人意見,如皖南部隊被蔣介石消滅,我應堅決徹底乾淨全部消滅韓德勤、沈鴻烈,徹底解決華中問題,要在政治上、軍事上立即準備大舉反攻,救援新四軍,粉碎反共高潮。
1月14日,葉挺在談判中被扣,皖南事變大規模的戰鬥結束。中央初步決定:「除已令蘇北、山東迅即準備一切,待命消滅韓德勤、沈鴻烈,我華北各部須遵前令,提前準備機動部隊,準備對付最嚴重事變。」
但後來,毛主席卻否定了這一決策。他提出:在全國實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在軍事上,除個別地區外,以暫時不實行反攻為妥。1月19日,毛主席在致劉少奇的電報中,指出「在軍事上先取防禦戰」。
因為,當時中共對蔣介石實行政治上軍事上全面大反攻的對策,是共產國際、蘇聯所反對的。華中我軍雖佔領地區很大,但兵力不夠,仍不能穩定,土匪也沒有肅清,我軍佔領的現有地區仍然需要鞏固。同時,國民黨未投降,仍繼續抗戰,對共產黨仍不敢公開分裂。
後來,由於日軍的強大軍事進攻,以及國內對皖南事變的強烈譴責,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首先表示了緩和態度,尋求與中共妥協。美國人也發表意見,希望蔣介石「為抗日戰爭之共同目標而加緊其團結」。為了獲得美國的援助,蔣介石抓住時機,找周恩來、葉劍英,表示希望恢復國共談判。雙方度過了皖南事變後激烈對抗的危險期,維護了合作抗日的大局。
※解放軍這個兵團,司令員成開國上將,副司令員未授銜卻成國防部長
※民國有位大學校長,怒罵、飛踹蔣介石,蔣介石卻不敢殺他
TAG:歷史縱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