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讀懂人生的大格局
「惟書有色,艷於西子;惟文有華,秀於百卉。」讀書可以益智、養心、美容,所謂的書卷氣自有一種迷人的優雅。擁有了書卷氣,便消除了傲氣、躁氣、俗氣;擁有了書卷氣,便增加了靜氣、靈氣、清氣。
如何讀書,古往今來,論述者不計其數。精讀也好,略讀也罷,都有其理。何況,中外書籍浩如煙海,如何讀法,覺得「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諸葛亮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傳記中的諸葛亮讀書,表面上看是泛讀,其實是說他涉獵廣泛,對一些治國平天下的聖人之書,他肯定還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否則何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宏韜大略。
讀書,懂得取捨是一種智慧。一個人的水平高低,不在於讀了多少書,而是看從中汲取到多少「營養」。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讀書,不能說沒有收穫。但帶著一顆汲取之心讀書,亦不失為佳。細細品、認真記、用心思,哪些能為我所用,哪些為我所棄,在一取一舍之中自然提升了讀書水平。
閱讀思想深邃之作,首先要身心融入進去,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樂、同悲同苦,方能體會和揣摩作者的意圖和妙處。一些經典作品,可能讀幾遍才略知一二,如果隨意對其指手畫腳、妄加評議,不免令人貽笑大方。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作品,隨著時間的延伸和閱歷的增長,感受也大不相同,這也正是我們閱讀經典作品的妙趣所在。
四季擇讀也是一種講究。清代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中說:「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意思是,冬天室外寒冷,只宜在室內活動,身心既無外物的干擾,最適合集中精力研讀儒家經典;夏天白晝長,讀書時間是最充裕的,而歷史事件往往因果複雜,最需要費時梳理,因此夏天適合讀史;秋天適合讀諸子,經書與子書都是反映古人思想的作品,但兩者又有不同,正如冬天和秋天的景緻不一,讀書的興緻自然也是有分別的,經書與子書也該在不同季節閱讀;春天是萬物勃發、生機盎然的季節,最適合閱讀那些充滿想像力的文學作品了。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讀書多,但頂多是個書櫥,沒有獨到見解,人云亦云,終無所獲;有的人讀書少而精,但善於思索、勤於感悟,便讀有所得、學有所成。
讀書,應「居敬持志」,帶著人生閱歷去讀,方能體會「野蔬村酒有真味,斷石枯藤無俗情。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參禪酒可仙」的書中境界。正如從「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初級境界進入到「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的人生高級境界。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閑暇之餘,風聲雨聲讀書聲是最令人心醉的天籟之音。人生短暫,如何拓展生命的厚度、寬度和廣度,讀書不失為最佳選擇。
本文轉載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作者陳白雲),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30個智慧的成語,原來都出自《史記》
※莊子:學會忘記,是一種福氣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