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釋「天理」,釋「人慾」

釋「天理」,釋「人慾」

釋「天理」,釋「人慾」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2000年後,遵照母音老人的傳法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

對這個「天理」,人們有著極大的誤會,以為這個「天理」是一個心外的特別之物,是一個猶如上帝的人格神。對於這個「天理」的誤會,是用宗教心態理解這個「天」的結果,以為這個「天」便是冥冥之中的一個人格神,就是管轄著人類與萬物的最高統治者。其實不然。

天者,從「一」,從「大」。一者,獨也,絕對也。大者,太也,源頭也。這個「天」,在陽明心學裡,即是源頭、本源、本體之義。明白了這個「天」的含義,也就容易理解「天理」了,天理就是一大無外的絕對理體,也就是包羅萬相的絕對心體。陽明心學的「明天理」,就是明心體,這個明天理,明心體,致良知,就是孔子的「知天命」,就是《大學》的「明明德」。

人人皆有這個心體,然而,未必人人識得這個心體。我們的「思想」不是這個「心體」,思想只是心體的現象。若思想是這個心體,那麼,我們於無思無想時,豈不是無了這個心體?其實不然,我們於無思無想時,這個心體,他依然是歷歷孤明,就像拳掌之相,那不是手體,拳掌之相只是手體的現象。假如拳是手,那麼,展之成掌時,拳相已無,豈不是無了手體?若是無了手,這掌相又憑何而生?曲指成拳,展指成掌,拳生掌滅,掌生拳滅,然而,手體卻不生不滅,是個恆常的妙體。同樣,心是各種心相的本體。聖人之學,須先明乎其心,須先立乎其大,故《大學》開章明宗便提出個「明明德」。

莫向心外求天理,心即是天理。莫把思想作天理,思想只是生滅變遷的心相。明得此心體,悟得此天理,更於事事物物上做個去人慾的功夫,達於心體的至精至純,這時,便是超越了善惡的至善,也叫做「止於至善」。

「天理」一詞,前已述過,今再說說「人慾」。所謂人慾,即是心中的習氣、污染、掛礙、固執。凡夫的思想行為,幾乎全是在習氣的驅動下而展開的,幾乎全是為了這個習氣的滿足。所以,陽明心學強調「滅人慾」。所謂「滅人慾」,並不是要滅掉人的衣食住行,而是要滅掉控制人生的習氣。

陽明先生不是要人消滅衣食住行,世上也沒有不吃飯不穿衣的聖人。古聖先賢建立教化,旨在化除習氣,回複本真,只在滅人慾、致良知,回復自心的「原本的清凈」,散發自心的「本然的光輝」。

陽明先生強調的「存天理,去人慾」,這個人欲,也可理解為小我,以及圍繞著小我而展開的種種思想和行為。所以,放開胸懷,廓然通達,如此心狀,已是「去人慾」的修行,已是「存天理」的作為,所以陽明先生說「去人慾就是存天理」。

釋「天理」,釋「人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禪宗最忌似是而非
關於疑情與參話頭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