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為何滿臣自稱奴才,而漢臣自稱臣?乾隆:漢族沒資格稱奴才
相信大家在觀看清宮劇時,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面對皇帝時,滿漢大臣稱呼自己的方式不同:漢族大臣自稱臣,滿族大臣自稱奴才。「奴才」和「臣」這兩個稱呼,誰尊誰卑,一眼就能看出。但在清朝卻恰恰相反,「奴才」要比「臣」高貴的多。
有人就說了,奴才明顯是負面之詞,有諷刺的意味,為何滿族大臣自稱奴才呢?進一步分析,清朝規定滿族大臣自稱「奴才」必須四品以上,四品之下必須稱「臣」。在現存的清朝文獻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大臣字給皇帝的奏摺中,因錯用了「奴才」和「臣」,結果遭到皇帝的責罵。
雍正是清朝最為勤勉的皇帝,在他的硃批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幕。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里,收藏著一份雍正年間湖廣總督楊宗仁的請安奏摺。楊宗仁在奏摺里自稱「奴才」,雍正看後立即給予的指正,他用硃批划去「奴才」二字,在旁邊寫了一個「臣」,還批示「稱臣得體」。
對於「奴才」和「臣」的區別,魯迅曾在雜物《隔膜》中有著一針見血地解釋:「滿洲人自己,就嚴分著主奴,大臣奏事,必稱『奴才』,而漢人卻稱『臣』就好。這並非因為『炎黃之胄』,特地優待,賜以佳名的,其實是所以別於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於『奴才』數等。」
滿清入關之前,屬於「化外蠻夷」,對儒家禮教認識有限。在滿族權貴階層看來,奴才是自家人,可以在家中隨意走動,這要比臣子更為可靠。所以,滿清入關後,「奴才」在皇帝的心目中,就比「臣」高一等了。
乾隆之前,漢臣偶爾稱奴才是邀寵之舉,遇到皇帝心情不錯時也就過去了,比如雍正硃批修改。但到了乾隆中後期,「奴才」和「臣」是嚴禁亂用的。如果漢臣自稱「奴才」,這是滿族大臣萬萬不可接受的,屬於自抬身價的行為。
所以我們在看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時,紀曉嵐自稱「臣」,而和珅則在一旁得意洋洋地自稱「奴才」。乾隆三十八年,滿臣天保和漢臣馬人龍兩人共同上了一道關於科場舞弊案的奏摺。當時天保名字在前,於是一起稱「奴才天保、馬人龍。」
乾隆看後大為惱火,斥責馬人龍抬高自己。為了避免今後再犯這樣的情況,乾隆作出規定,「凡內外滿漢諸臣會奏公事,均一體稱『臣』。」溥儀登基後,清廷施行所謂的新政,宣布「滿漢一體臣」,但很快清朝滅亡,君將不君,臣自然也不臣了。
※載灃究竟有多無能?這個年僅25歲年輕人,短短3年就把大清埋葬
※此人文筆一絕,天下聞名,毛主席盛讚:一篇文章能頂替兩個坦克師
TAG:十三姨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