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說出來你別不信
最新
06-14
碎銀是指比較散碎、大小、重量、形狀沒有規格,大小多少不一的銀塊,和鑄造成固定形狀、重量的銀錠相對應。和電視劇里不同,中國古代大部分時間是以銅錢作為流通貨幣,白銀和黃金之在小範圍內流通,到了明代,白銀才正式稱為貨幣,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的白銀是採用重量來計量,而不是銀幣形式。以重量計量的後果就是一個銀錠是可以任意大小,並且可以分割使用的,於是這就產生了碎銀。這些在市面上流通的銀子其成色有八成銀、九成銀,甚至是十成銀(成色越高價值越高,反之亦然),
因為不同成色的銀元寶都是流通的,所以日常進行交易時要首先辨認成色,接著稱重,而低成色的銀元寶在交易時必須增加分量才行。一兩銀子和銅錢的換算關係在古代的不同時期並不一樣,不過大體上就是一兩銀子約為一千文錢到一千五百文錢之間,而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在唐宋時期基本上相當於一千元以上甚至幾千元人民幣,放在現在,一個人拿著一張面額幾千元的大鈔出去購買一般的商品的話,都是很難找零的。而當時一枚銅錢的購買力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的幾塊錢,在日常購買柴米油鹽等生活用品的時候是綽綽有餘的。
當然,銀子在一次次的交易中,往往會越剪越小,即所謂「碎銀」。如果你手裡頭積攢了很多碎銀子,又不急著花,怎麼辦?一個辦法是存進銀庄,另一個辦法,就是重新熔鑄,打造成一錠銀元寶。而這元寶的分量,一般又有幾種款式。少則五兩,多則十兩,都可以。
換句話說,你手裡又有十兩銀子了,於是故事重新開始。
※原創藝術作品的靈感一般都來自哪裡?這一點很關鍵!
※武則天為何一定要滅掉薛丁山一族?內幕令人羞愧
TAG:相識在校園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