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梳理「身邊的致癌物」,它們致癌的證據很充分
表哥收藏夾·第二十期
表格雖小,內有乾坤。大家好,我是「表哥」,一個話雖不多,但能說到「點」上的醫學編輯。
《生命時報》全新推出「表哥收藏夾」欄目,用一張表把身體一眼看穿,讓疾病一掃而光,將健康一鍵收藏。
「這些是公認的一級致癌物……」
「最全致癌物清單!都是你愛吃的……」
在朋友圈、微信群甚至微博上,
我們經常被這類關於「致癌物」的信息無差別騷擾。
生活中真的有這麼多致癌物嗎?
表哥根據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7年10月發布的「致癌物完整清單」,梳理了潛藏在我們身邊的致癌物,並教你如何減少接觸。
除了上述致癌物,包括對乙醯氨基酚(感冒藥成分)、地高辛(強心藥)、青黴素等常見藥物也出現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致癌物清單》中。日常用藥一定要遵醫囑,切忌濫用。
致癌物等級,代表了什麼?
致癌物的等級不等同於致癌強度,而是致癌物證據等級的高低。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對致癌物的評價,主要是基於該物質在人體內致癌性的研究證據是否充分,並不反映該物質引起癌症的可能性。
癌症的風險還取決於暴露劑量、時間、暴露人群等因素。
空氣污染為1類致癌物,但其中的致癌物質如1,2-二氯丙烷對正常人的暴露劑量非常小,而同為1類致癌物的煙草,致癌風險就遠遠大於空氣污染。
同一級別緻癌物的致癌能力也有很大區別。
加工肉和煙酒均為一級致癌物,但全球每年吸煙相關癌症死亡人數為100萬,飲酒相關癌症死亡為60萬,而加工肉相關的癌症死亡僅為3.4萬。
致癌物分類僅僅代表其與癌症的關聯性。
美國癌症研究所認為:每天吃50克左右培根,會增加大約21%的大腸癌風險,是「風險」增加21%,而不是有21%的風險得大腸癌。
3步將致癌風險降到最低
面對形形色色的致癌物質,大家不必有過大的心理負擔。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癌症也不是接觸一次致癌物就招來的。
面對各類致癌物,這3條原則能幫你將致癌風險降到最低。
盡量少接觸,不用太擔心
致癌物的致癌能力與劑量密切相關。「劑量」決定毒性,而劑量又包括暴露量和暴露時間。
即使是含有一級致癌物的火腿、培根等加工肉類,也不是吃一次就致癌,但如果天天大量吃,時間長了,患腸癌的風險就增加了。因此,離開劑量談毒性是不科學的。
癌症的發生機制非常複雜,面對眾多「致癌物」的報道和傳聞,應該理性對待,不要過於緊張。
少用煎炸烤,多用蒸煮燉
烹調方法對食物的安全和營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油炸的薯條、薯片、油條,烘焙至焦香的餅乾等,含有丙烯醯胺;炒菜、燒烤油煙含苯並芘;烤肉、烤魚含雜環胺,火腿、香腸等加工肉製品含亞硝胺……
想遠離食物中的致癌物,烹飪時要避免爆炒、油炸、燒烤等方式,多用蒸煮燉等烹飪方式,多吃新鮮食材,少吃加工食品。
科學防癌有四大原則
科學防癌需要做到「維多利亞宣言」所提出的四大原則: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生活中不可因噎廢食,期待不吃某種「致癌」食品,或通過食用某種抗癌食品或就能防癌。這樣會把生活過得太累,更不利於健康。
專家智囊團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范志紅
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四川大學教授 黃承鈺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副主任 尤長宣
本文編輯:張傑 美術設計:王傅佳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電話垂詢
喜歡,就給我一個「在看」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