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家長管教孩子,切莫讓自己陷入「衝動式發泄—自責式反省」的怪圈

家長管教孩子,切莫讓自己陷入「衝動式發泄—自責式反省」的怪圈

「我當時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但是一發完脾氣過後,看著孩子可憐巴巴的樣子,又特別自責。然而,下一次又會這樣。」

這樣的話不止聽一個家長說過, 管教孩子似乎陷進了一個怪圈之中,衝動地發泄過自己的情緒之後,又會自責地去反省自己的行為。最初的目的是管孩子啊,這點反而被忽略了。

小峰是個活潑好動的五歲男孩,在幼兒園上中班。他的媽媽對孩子教育很重視,同時也特別容易焦慮。她希望能夠用科學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但是在現實中自己卻總是失控。

「我也想不要發脾氣,但是一件事說了好幾次,孩子還是不聽,我就控制不住自己了。但是過後,又會覺得我這樣做,會不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這樣的話,在跟小峰媽媽的交談中,她說了很多次。

「我到底該如何控制住自己不發脾氣呢?」這是小峰媽媽最關注的問題。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並不是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去改變跟孩子的溝通方式和自己的想法。發脾氣只是表象,而不是根本。

為什麼家長容易陷入「衝動式發泄—自責式反省」的怪圈中。

焦慮敏感,關心則亂。

一種家長是像小峰媽媽這樣的,對孩子的教育比較重視,甚至有些敏感,總是怕自己的行為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影響。這樣反而讓自己陷入一種緊張的狀態中,關心則亂。

小峰的媽媽總是提醒自己不要發脾氣,甚至覺得自己發脾氣的時候,把小峰嚇得眨眼睛了,會不會因此落下「病根」。實際上,小峰的媽媽並不是那種經常大吼大叫的媽媽,她只是出於焦慮,在管教孩子束手無策的時候,會陷入一種抓狂的狀態,對孩子說話的聲音大一些。

家庭教育沒有一個標準的模板,為人父母也不是樣樣優秀。要學會原諒孩子的錯誤,更要學會去原諒自己。

教育不得章法,無助式焦慮。

還有一類家長是因為不知如何管教孩子,管教的方法還沒想出來,自己的負面情緒已經爆炸。家長氣得大吼大叫,孩子嚇得莫名其妙。過後,家長覺得無助,孩子還是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曾經遇到的一位家長,在談起對孩子的管教時,她說自己總是控制不住做個大吼大叫的媽媽。我讓她去感受一下,在跟孩子發火的時候,究竟是對孩子的行為生氣,還是其他的感受。這位媽媽認真地想了想,覺得在跟孩子發火的時候,不僅僅是出於對孩子錯誤的憤怒,更是對自己不知如何管教孩子的無助。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如何避免自己情緒失控。

放鬆心態,別讓自己太過焦慮。

家長太過焦慮,壓抑情緒,反而會讓情緒更容易失控。每個人都有情緒好的時候,也有情緒壞的時候,注意合理的發泄。

如果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過後可以跟孩子解釋清楚,讓孩子明白你是愛他的,只是因為他的行為而生氣。

家長也不是神,也避免不了情緒失控,不要覺得是不是自己發脾氣,就會傷害到孩子幼小心靈。他們並沒有如此脆弱,只要不是經常發火,就不會對孩子造成太大的影響。

首先自己要接納自己的情緒,才能夠更好地去管理情緒。如果太過焦慮,壓抑情緒,反而會適得其反。

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再去管孩子。

當我們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說出的話也是不夠理智的。這個時候去管教孩子,多是情緒的發泄,也不利於達到管教孩子的目的。所以,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去管孩子。

當覺得自己的情緒要爆發的時候,盡量不要說話,深呼吸或者是自己獨處一會兒,讓激動的心情稍微平復一下。

避免自己情緒激動時的口不擇言,說話傷害孩子的話。可以在心裡把對孩子說的話,先對自己都說一遍,如果你自己覺得這樣的話說重了,也不要去跟孩子說。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當父母在發脾氣的時候,孩子往往只能記住家長憤怒的臉和自己恐懼的心,很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的管教是無意義的。

朋友莉莉家的女兒朵朵四歲,是個大大咧咧的女漢子,性格風風火火,也經常調皮地做出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上周日,莉莉家裡聚餐,朵朵一見人多高興得忘乎所以,把她爸爸的手機直接扔進了湯碗了,氣得莉莉差點把她揍一頓。看著被自己吼哭了,嘴裡念著「媽媽,我錯了。媽媽,抱抱我。」的女兒,莉莉又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孩子也是一時調皮,自己發這麼大火幹嘛。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說過,「孩子的世界很小,無論家長如何暴力以對,對他們而言,家長仍然是獲得愛和安慰的唯一來源。」與其在沖孩子發火以後,自責反省,不如在管教前先找到正確的方式。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跟其溝通,家長可以掌握這三個技巧。

【讓孩子先把事情說清楚。】

這個過程,既能讓家長平復一下自己激動的情緒,也能夠避免自己對孩子有誤解。當你看到地上一灘牛奶,如果直接去教訓孩子一頓,結果發現孩子不過是想幫你拿牛奶不小心弄灑了。火也發了,孩子也罵了,自己也後悔了,真是冤枉孩子了。

所以,一定先讓孩子把事情出清楚,不要妄下結論,上來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吼孩子。

【跟孩子溝通你的看法。】

要讓孩子明白,對於錯誤行為,你的態度是什麼,這也是在幫助孩子建立做事的底線。讓他們能夠明白,什麼樣的事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被允許的。

【跟孩子共同商討解決的方法。】

對於錯誤行為的改正,讓孩子參與到具體的解決方法中來,比家長直接告訴他如何做,更能夠讓孩子印象深刻。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能夠清楚自己到底應該如何去做。

沒有人能夠做個完美的父母,在育兒的路上,我們和孩子一樣,需要在試錯中修正自己。先做好自己,然後再去影響孩子。育兒路上,一起加油。

我是咩小胖,育嬰師早教師更是寶媽,多平台育兒領域原創優質作者。有著多年早期教育經驗,為家長提供個性化教育指導。歡迎關注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育兒更要育己,讓我們跟寶貝一同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咩小胖 的精彩文章:

貝克漢姆親女兒惹爭議,家長親孩子嘴表達愛好嗎?可能會影響健康

TAG:咩小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