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功過格」,是一種反省的方法,提高自控力,從而改變命運
我之前在科技公司上班,公司研發一款親子教育的APP,發現現代中國早教的內容,基本是從西方全盤引進來的。後來,讀《父親南懷瑾》,書中寫到南懷瑾小時候家裡用一種叫「功過格」的特殊教育方法,很是高明。
用「功過格」每日反省吾身,是幾百年來中國文化教育的傳統,也是修身養性的方法,可到近代幾乎銷聲匿跡。寫這篇文章,目的是讓大家重新認識這種簡單有效的方法。
古人的「功過格」,是一種反省方法,提高自控力,從而改變命運。既是教育孩子的法寶,也是改變命運的利器,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功過格」簡單易行,可以幫助孩子自我檢視和反省。
南懷瑾小時候,父親在書房裡帖上一張紙,上面畫一百個或者三十個同等大小的格子,這些格子,就是「功過格」。
每天睡覺前,父親都會要求南懷瑾想一想今天有沒有犯錯,如果有,那就拿黑筆在格子上點個黑點;再想一想今天有沒有做好事,比如送一塊糖給沒有糖吃的小朋友,如果有,就拿紅筆在格子上點一個紅點。
「功過格」每月總結統計,父親會根據「功過格」的紅黑比例,給南懷瑾相應的獎懲。這種簡單易行的方式,讓南懷瑾在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學會了每天要對自己的思想行為進行自我檢視和反省。
現代中國,孩子的教育問題,實在讓家長頭疼。如果我們的教育,在吸收西方先進教育的同時,也推廣我們傳統教育的方法,那自然是最好的。這個「功過格」方法,簡單易行,家長們可以用之來幫助孩子養成「吾日三省吾身」的習慣。
「功過格」是一種反省的方法,提高自控力,從而改變命運。
「功過格」在古代,最初是一種修行輔助方法。
《太微仙君功過格·序》說:「修真之士,明書日月,自記功過,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自知功過多寡。」功多者得福,過多者得咎。道教以此作為道士自我約束言行、積功行善的修養方法。
修道人把「功過格」,稱為「日錄」。
「日錄者,所以修檢善惡之處」。因此,它是「不教之師也,不說之友也,不詔之君父,不約之法度。」
據記載,范仲淹、蘇洵等人都有自己的簿冊,記錄功過,鞭策自己,行善去惡。明代,著《了凡四訓》的袁了凡,大力倡導「功過格」,逐漸流行起來,成為民間教育的常用自省之法。
人都有一個問題,容易看見別人的毛病,卻看不見自己的毛病。
「功過格」通過每日反省的方法,引導人內觀,反省自身。如果有心去做,持之以恆,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改掉不好的習性,日臻完善,功夫做到極致,則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命運。
靈活運用「功過格」,每日睡前反省自身。
「功過格」的使用不拘一格,古人有時候也不用紙張格子,用兩種豆子,一種黃豆,一種黑豆。黃豆記善,黑豆記惡,每興一善念,則投一黃豆於器皿中,反之則投黑豆。
我們現代人,也可以用手機記錄,每天睡前反省自己。
我的反省方法是,每天睡前想一想,當天是正能量多,還是負能量多。如果是正能量多,我就記錄一個紅星;如果那天跟別人起矛盾,心裡不痛快,負能量多,我就記錄一個黑星。
每日記錄,反省自己一天的言行,慢慢地自控自己的情緒,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莊子:放空自己,可以無憂,心平氣和的人,沒什麼情緒
※通過一個人說的話,就可以知道他的為人,這麼多年沒失手過
TAG:易說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