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那紀錄片呢?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執著地思考它們,心中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減的讚歎和敬畏——在我之上的燦爛星空,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是康德最常被引用的一段話,足見其對每個人的觸動。
星空,作為對宇宙真理的隱喻,不管是幼年時聽過的牛郎織女銀河相望,少年時對外星人的恐懼與好奇,或是成年後對探索天地、道法自然的渴求。我們對億萬星辰的好奇從未停止,但彷彿也很少真正靠近。特別是最近硬糖君在騰訊視頻看了BBC的紀錄片新作——《行星》,本以為科普水平還可以的硬糖君,不得不再一次承認自己的「半文盲」。
《行星》用擬人化的敘事,講述了一出太陽系家族的愛恨情仇。45億年前,數十顆行星胚胎你推我搡,爭奪家族C位。最初,每一顆類地行星都有孕育生命的潛質,但最後脫穎而出卻只有地球。伴隨著布萊恩教授妙趣橫生的講解,我們看到了類地行星的前世、今生和來世。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宇宙形成之前,星球都不存在,何有人類?那麼,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誕生的,自然也就很難知曉。科學紀錄片《行星》卻不僅讓我們「知道」,更讓我們「看到」。
水星是如何被剝離「外衣」的,金星是怎麼急速升溫的,火星上的水都消失去了哪裡?所有這一切,都被《行星》用不可思議的方式進行了奇觀化的視覺呈現。如夢如幻,逼近極致。無為有處,道生萬物。如果說上帝創世用了七天,那麼《行星》的太陽系驚鴻一瞥,只濃縮到了字字珠璣的五集之中。
由BBC Studios與NOVA及WGBH Boston聯合攝製,英國廣播公司、美國公共電視台以及企鵝影視聯合出品的創新性科學類紀錄片《行星》,於5月29日在騰訊視頻獨家播出,每周三上午10點同步BBC更新。面向大眾的《行星》,再一次調動了「觀星熱」。要是它早點問世,硬糖君重面當年高考選錯的天體運行題,說不定能「逆天改命」。
行星的「前世今生」
客從何處來,星從何時生?在太陽誕生後的最初數百萬年里,它的周圍還沒有行星出現,只有無盡的塵埃和氣體。水金地火,四顆行星中。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地球顯得如此特別,是命中注定,還是一場巧合?
《行星》的首集「沐浴陽光,類地行星」,帶領觀眾探尋地球賦予宇宙的意義。眾所周知,我們的世界確實有其獨特之處:大小適當,與太陽的距離恰到好處。這使它在數十億年里,能夠保持住大氣層,進而保護了地球上賦予生命的海洋。
可當我們離開這顆藍色星球,去探索其他姊妹行星時,卻發現每顆類地行星似乎都曾有過酷似地球的環境。換言之,他們都曾有過生命誕生的機會。水星、金星和火星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本與生命陽差陽錯的《恩仇錄》。
水星是飽受摧殘的小個頭。數十億年的光陰中,它始終承受著比其它所有行星更加狂暴的太陽炙烤。正午時,水星的地表溫度高達430攝氏度。到了夜晚,因為它很小,本身又沒有大氣層,溫度會驟降至零下170攝氏度。
金星是不折不扣的煉獄王子。直到上世紀50年代,天文學家仍在猜測,金星上存在生命並且有森林、河流和海洋。可1982年蘇聯的探測打破了幻想,金星根本不是水光瀲灧的海洋世界。相反,它更像是人間地獄,生命在這裡根本無法存活。
火星是沉睡的迷人公主。35億年前,火星大氣層中富含溫室氣體,河流在火星表面流淌了數億年之久。但因為火星無法保持其大氣層,火星上的水大都蒸發並逃逸到了太空中。只有少量的水,冰封在零星角落,訴說著逝去的愛。
土衛六則是最後的襁褓嬰兒。55億年後,太陽膨脹,土衛六大氣層變暖。冰山將融化變矮,水冰會取代液態甲烷。到那時,連綿的群山化身汪洋,土衛六很可能會孕育出生命,並享受短暫的陽光。
《行星》的第二集「兩顆姐妹行星,地球與火星」著重解釋了「姐妹」的不同命運。數十億年前,火星幾乎與地球無異,那時火星上厚厚的大氣層,為海洋的存在提供了保障。但如今,火星已死,而地球仍充滿生機。
火星的失敗源於「發動機」的停止。地球的外地核,螺旋轉動就像一台發電機。發電機能產生磁場,對地球形成保護盾。火星也曾擁有遁甲。但在35-40億年前,火星的發電機關閉了。
隨著磁場的減弱,火星的大氣開始被太陽風吹離。失去保護的海洋蒸發,地表結冰,火星的地貌完全改變。與此同時,地球發生截然不同的變化。原始海藻開始中和海洋的酸度,富含氧氣的大氣讓生命得以在海洋中進化,形成生機勃勃的世界。
夏蟲不可語冰,我們有限的生命可能永遠沒有機會去「旁觀」一個行星的興衰起落。人生百年,而一個星球的生命周期則是幾十億年。能夠在《行星》的帶領下,浮光掠影的穿梭在浩瀚的星海,不得不說是一種幸運。
圈粉有道
從《紀實72小時》(中國版)到《風味人間》的網路走紅,再到《王朝》等一系列紀錄片的熱度不減,紀錄片在年輕受眾群體中越來越成為一種主流的內容消費載體。
或許也正因如此,今年的上海電視節上,紀錄片再次成為行業焦點。紀錄片的受眾正從傳統「三高」(高收入、高文化水準、高年齡)拓展到年輕群體,紀錄片也從文化消費「佐餐」變為「正餐」。
年輕群體在快速變動的社會浪潮中,面臨諸多娛樂選擇。但需要動腦子的紀錄片一樣可以成為「反智」時代的一股清流,《行星》的走紅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趣味吸引+情感化講解,或許正是溝通紀錄片與年輕觀眾的一道橋樑。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我們是否孤獨無依?《行星》用實景與特效的完美結合,直接扣問心靈,一下子就吸引了年輕觀眾。越是了解太陽系的瞬息萬變,地球的存在更顯得彌足珍貴。
《行星》首先破除了觀眾的常見誤區:人們很容易把宜居性當成各行星的永恆特徵,或者說是決定性特徵。但天體不是瑞士手錶,這意味著以我們對行星位置的了解,任何不確定性,哪怕只是毫釐之差,都可能產生謬以千里的預測結果。
行星的命運某種程度上,更和人間世有著隱微的聯繫。每一種可能,都讓人心馳神往或黯然神傷。行星如此,起起落落的人生亦如此。《行星》展現火星過去的輝煌與現在的衰朽,並試著讓觀眾去接納「人類在太陽系可能孤獨」的殘酷可能。但如果我們有幸在太陽系發現第二種生命形式,又會證明生命起源存在必然性。
同時,《行星》指出了火星在未來可能發揮的現實意義。地下蘊藏豐富的冰凍水,還有礦物質(鐵氧化物和碳氧化物),都是文明發展所需的要素。或許,這顆古老的紅色星球,將成為人類走出地球實現星際漫遊的第一步。
布萊恩教授帶有濃厚個人風格的講述方式,消解了天文學的准入門檻。他旁徵博引,左右逢源。在他的比喻下,火星是一本跨越數十億年的故事書,木星是太陽系的毀滅殺手,木星是望而生畏的教父。未來的火星人將是人類的猜測,也相當前衛大膽。
《行星》的色彩調控盡顯宇宙之美,背景音樂呈現嚴絲合縫的情緒變換,每一幀畫面都恍如科幻大片質感。33位作曲家為《行星》配樂,觀眾的情緒就在恢弘大氣或惆悵婉轉的情緒里,隨之跌宕起伏。
更難能可貴的是攝製組突破時空限制,在地球各處選擇拍攝了一系列詭異奇特的地貌,匹配最酷似每個獨特星球的環境,虛實結合成為一大看點。比如金星的場景,取景於蘭薩羅特島火山。其空曠無垠的特點,配上布萊恩教授的侃侃而談相得益彰。
紀錄片迎來好時代
行星誕生老去,宇宙恆定無常,這些都是「活在當下」的年輕人的思考盲區。而當他們意識到宇宙之美,生命之妙,那種對紀錄片的熱愛也隨之喚醒了。
6月11日,騰訊視頻、企鵝影視在上海舉辦了主題為「遠航」的年度發布會。會上,企鵝影視高級副總裁馬延琨在發言中表示:「《行星》是騰訊視頻探索走到科學領域的紀錄片,也是多種不同類型的紀錄片儲備之一。」《行星》在豆瓣評分高達9.5,騰訊視頻與BBC Studios的合作也讓行業收穫了紀錄片跨國聯合製作的經驗。
其實一直以來,騰訊視頻都是這樣的「喚醒大師」。去年到今年,《風味人間》《早餐中國》等紀錄片作品相繼上線,不僅品位不俗,更是口碑爆表。原創系列紀錄片《風味原產地·潮汕》更開創了國產美食紀錄片出海的先河,讓行業看到了視頻網站自製紀錄片的更多可能。
在2019騰訊視頻價值營銷峰會上,騰訊視頻的「風味IP」也再度出征。《風味人間》第二季、《風味原產地·雲南》等硬核美食紀錄片驚艷亮相。《風味人間》的導演陳曉卿總結道:「對於一個有夢想的紀錄片平台來說,美食紀錄片只是我們的一個部分。」
而騰訊視頻新發布的紀錄片片單,也確實彰顯了這種泛紀錄片戰略的全新姿態:「風味IP」聚焦的是美食題材再創新的「新文化」;《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潮》《小孩的神秘生活》探索的是年輕世代的「新生活」;《七個世界,一個星球》《戰國風雲錄》《敦煌:沙漠中的奇蹟》找尋的是文化密碼的「新視野」。
不僅如此,騰訊視頻還將紀錄片的鏡頭對準了當下中國的社會文化生活,通過《紀實72小時》(中國版)展現世間百態。與中國版第一季相比,《紀實72小時》第二季所有的攝影師由NHK攝影組進行培訓,在拍攝過程中也有日方的飛行導演在現場指導。
從《地球脈動2》《藍色星球2》《王朝》到《行星》,騰訊視頻逐步參與到紀錄片製作的上游。再加上此次配合《行星》上線的星空旅行季活動,這無疑是圈粉年輕人的新嘗試。此次活動還為用戶獻上一大批如《火星時代2》《宇宙的奇蹟》《行星旅行指南》等豆瓣高分佳作,參與完成星空旅行任務獲得星空簽證,還有機會贏取紐西蘭觀星之旅,帶領用戶開啟了一場星際之旅。
如何為科學類紀錄片創造「年輕語境」?《行星》用娓娓道來的故事破解了行業迷局。它和中學教師做的事也許異曲同工——那就是在趣味和內容之間找到屬於年輕人的「最大公約數」。
※IP出海3.0,新文創的一場「全球性實驗」
※《就匠變新家》都做到了第三季了?家裝綜藝真是永恆剛需
TAG:娛樂硬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