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項羽烏江選擇自刎?如果回到江東,他還能東山再起嗎?
項羽,千古第一梟雄人物,巨鹿之戰,滅章邯,王離,坑殺秦軍三十萬;彭城之戰,三萬破漢軍五十六萬。所經之戰幾乎每每都能以少勝多,無論是單挑戰鬥,還是指揮作戰,他的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簡直可以被稱作冷兵器時代最強大的男人!雖然,他在與劉邦的對抗中失敗了,但他在無數人的心目中仍然是一名頂天立地的英雄,雖身死其名猶在。他的一生短暫卻又輝煌,就連最終的勝者劉邦在這段歷史中都成為了他的配角。
他比劉邦小24歲,但多年來與其分庭抗禮,並且還佔據優勢,只是最後決策失誤,無奈在烏江前選擇自殺。一代梟雄,最終竟然落到如此田地,自己親手結束了自己的性命,這是何等的悲戚!
在當時的情境下,他除了自刎還有別的路可以走嗎?是的,他有,他還有兩條路。
第一條,選擇奮力抗爭,戰死。事實上,項羽最終的自刎與戰死並沒有什麼分別,他並非看到劉軍強大,感到不敵,畏戰而死,而是短兵相接之後,受到重創,無力抵抗之際選擇對自己補刀。畢竟,以他的骨氣,以他的驕傲,斷不能容忍成為俘虜、階下囚。
第二條,過江東。詩人李清照懷念他時曾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她佩服、讚頌項羽的勇氣與決定,但同時也說明了項羽當時本可以選擇逃脫。那為何項羽寧可死,也不願先逃,再養精蓄銳、捲土重來呢?
一曲楚歌,不僅僅擊垮了楚軍,同時也擊垮了項羽,他懷抱美人,痛飲流淚,《大風歌》一詞中道盡了他的悲壯與滄桑,他仍然是那個有勇有謀的項羽,仍然是那個才氣逼人的項羽,可為何時局竟到了如此地步,他不明白為何自己會敗。隨後,他帶著八百精兵突圍,被灌嬰一路追殺,到了東城之時,身邊已經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擊的敵人卻上千。
他自知今日無法脫逃,下令死前一定要與敵軍痛快一戰,左殺右殺,的確十分勇猛。逃到烏江之時,遇見此處亭長,亭長勸他先坐船回到江東再從長計議,然而他想到自己曾經少年銳氣,何等快意,江東子弟八千人隨他作戰,如今只他一人能夠歸還,即使江東的父老鄉親們原諒了他,不在意他的失敗,他也沒有臉面去見他們。隨後下馬,與劉軍直面交戰,多處受傷之後自刎。
項羽有一句話,「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人生得意之時,他還鄉享受眾人的折服與欽羨,落魄時,他也不想讓曾經的他們看到自己現如今的樣子,他一生驕傲,將顏面看得比什麼都重,寧可死,也不想要現出醜態。
千百年來,一直都有人疑問,假如項羽當時登上了亭長的船,回到江東,那他是否能夠重新積蓄自己的力量,反敗為勝呢?答曰:不能。性格決定成敗這句話在項羽身上完全展現得淋漓盡致,他的性格決定了他之後的做法,決定了他的用人,更是決定了他的決策,他是一名優秀的將軍,優秀的軍事家,但他絕不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劉邦雖沒有他的英雄豪氣,但他是個實用主義者,人才適合什麼位置就將其放在什麼位置,政治上的婉轉鬥智不是項羽能夠玩得轉的。
他自視甚高,然而他本質上對於權力、地位看的並沒那麼重,他看重的是勝利與否。在察覺到自己敗勢已定時,他脫口慨嘆的是他的美人,是他的寶馬,卻絕口未提他的江山。他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說的最多的話是「天要亡我」,他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也不認為這是自己的錯,只是因為上天不站在自己這一邊,這才導致了失敗。
最重要的是他自己已經喪失了鬥志,楚歌擊潰了他心裡最後的防線,在烏江船前,他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那個時候的他絕望之中已經認命,他承認了自己的失敗,並且將罪責全都歸咎於上天,即使回到了江東,他也不是那個曾經意氣風發的少年了。最後,依他的性格,自刎而死,是最體面、最轟轟烈烈的選擇!
※魏忠賢是忠是奸?若為奸佞,為何他一倒台,明朝也很快垮掉?
※拿破崙:中國是一頭沉睡中的雄獅,後半句卻是超級大反轉!
TAG:天下老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