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個熊孩子作妖,真是好氣又好笑啊啊啊
今天看到一個熊孩子作死視頻合集,都是一些在家造反被家長抓現行的小朋友。看得我是又好氣又好笑。
生氣,是替視頻里的家長氣的,好好一個孩子把家裡弄得天翻地覆,擱誰誰都受不了。
好笑,是因為這些造反的孩子們天真快樂的表情,好像他們都挺享受、挺快樂的樣子。
01 絕望的墨水面膜
讓孩子去洗手發現孩子把自己洗成非洲人了,你是不是很絕望?在你絕望的時候孩子竟然還笑得特別開心,你是不是直接整懵了?
但是理智地想想,孩子也不是是故意要把自己搞成黢黑的。原本是普通的洗手,卻讓她洗出了自己沒見過的顏色,開心地用全身感受了一下而已。
02 搞人體藝術的2歲天才
「能畫的都給我畫滿」可能是孩子當時的內心OS,面對身上多出的線條,既驚喜又開心。作為家長看到這一幕腦海只有兩個字:難洗。然後悔不當初:我要是教教孩子,筆要往紙上畫,我也不會有今天。
03 深入研究牆體成分
稍微不注意,家都沒了。但是看著孩子如此仔細研究的動作和神情,這好學、愛探索的樣子,牆面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好像也不是很重要了?倒不如趁這個機會,教教孩子土木工程?
其實孩子就是覺得稀奇,呱呱落地才幾年,沒接觸過的東西太多了。
尤其1-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是通過觸摸認識外界事物的。
這時候除了好奇心強,還是孩子小肌肉群發育的時候,是兒童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孩子們熱愛探索,認識環境。
小手一抓、二指的,經常成為家庭環境破壞王。這樣的「破壞」是孩子們的動物本能,並不是他們調皮搗蛋。
面對孩子的「探索」,家長如果貿然地制止,就可能導致孩子觸覺刺激不足,影響孩子大腦辨識能力、身體的靈活及情緒的好壞。
就好像,很多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後,都會表現出情緒的不穩定性,在家和在外判若兩人。
比如怕生、愛哭、粘人,變得膽小、怯懦,抗拒接觸,甚至性格孤僻。這些都是孩子觸覺刺激不足的表現。
有些孩子是先天原因的觸覺刺激不足。也就是剖腹產的孩子,他們因為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先天觸覺學習不足。
新生兒從經產擠壓過程中體會到自己身體的全部,從而促進感覺統合的全面發展。而剖腹產的孩子少了這一過程,後天需要更加註重觸覺教育。
而造成觸覺刺激不足的後天原因,主要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觸覺經驗太少了。
家長過度地限制了孩子的活動。這也是中國家長的通病,比如不讓孩子吃手,不允許孩子自己抓飯菜吃,因為怕臟所以不讓孩子玩沙玩水。
人的手的運動是精細和複雜的,它不僅能使智慧展現出來,並且使個人跟他的環境建立了特殊的關係。
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也強調了對兒童進行觸覺訓練的重要性。他提倡用觸覺板、裝有各種質料的布盒、溫覺筒、重量板、實體認識袋等,訓練孩子的感知能力。
與其等著孩子自己進行破壞式「探索」,不如做好準備讓孩子放肆感受,家長們可以主動引導孩子進行早期觸覺教育。
索性就浪費一些麵粉,讓孩子知道什麼是麵粉,就當是順便和孩子一起和面、包餃子了。麵粉、水果、豆腐等,觸感柔和,可以盡情揉捏,甚至直接塞進嘴裡也沒有問題。
只要家長給孩子創造一個乾淨自由的遊戲空間,也不用太擔心衛生問題了。
大一點的孩子,有認知能力了,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家務,貼近生活。帶孩子玩米、擇菜,孩子甚至會因為是自己參與的晚餐,而更能乖乖吃飯。
孩子們對新事物的首次認知,最需要父母引導。多鼓勵孩子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用語言引導。
家長也要親自示範,打開孩子們觸覺感官的通道,而不是總對孩子說「不要碰、不要摸」、「去客廳坐好等著」。
孩子們在1歲左右開始出現最初的感知運動智慧,是觸覺學習的好時候。1-4歲是觸覺敏感期,這個階段充分的觸覺教育能讓孩子獲得最佳的發展。
下次再發現孩子「自我探索」時,家長們不如就放下束縛和責罵。
畢竟拆家之事宜已定局,和孩子一起探索,進行親子溝通不是更好?
探索的同時給孩子正確的事物引導,幫孩子滿足他們與生俱來「愛觸摸」的動物本能吧。
TAG:十分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