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隋煬帝被殺宣告隋朝滅亡?不!且看後隋風雲十二年

隋煬帝被殺宣告隋朝滅亡?不!且看後隋風雲十二年

傳統意義上認為,隋朝自618年隋煬帝被殺後就結束了,記錄隋末歷史的各類史料,也一般以隋煬帝的遭遇為主線。

實際上,除了煬帝之外,楊氏皇族還陸續有三、四個後人被立為隋帝,直到630年才徹底宣告結束。從他們身上各自引出的歷史大事,共同構成了隋末風雲變幻的時代大勢。

隋煬帝被殺宣告隋朝滅亡?不!且看後隋風雲十二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長安幼主——義寧帝楊侑

關鍵詞李淵起兵、傀儡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

第一位接續隋煬帝皇統的,是代王楊侑(隋恭帝)。楊侑(605-619年),隋煬帝嫡長孫,元德太子楊昭之子。

煬帝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太子楊昭、齊王楊暕、趙王楊杲。三個兒子之中,以楊昭最為賢良有德,被朝野譽為最合適的接班人。

可惜的是,大業二年(606年)七月楊昭不幸病逝,年僅22歲。煬帝對長子的早亡痛心疾首,轉而把感情傾注到了幾位嫡孫身上。

當年八月,1歲多的嫡長孫楊侑被封為陳王,後來又徙封為代王。

煬帝雖然為政暴虐,但對子孫們的認識卻相當到位。次子齊王楊暕德行不足,是以雖然儲位空缺,卻遲遲不立為太子。

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第二次東征高句麗,京師長安需要宗室子弟鎮守,煬帝也沒有選擇輕浮薄德的齊王楊暕,而以時年8歲的孫子、代王楊侑為京師留守,以老成持重的刑部尚書衛文升輔佐之。

大業十二年(616年),煬帝南幸江都郡,又把代王留在長安鎮守。按照以往慣例,皇帝出巡,留下來監國的非太子莫屬。

頻繁的留守任務,一度令人聯想,煬帝是否已決定進行隔代傳位。

隋煬帝即位的第八個年頭,以知世郎王薄起義於長白山為標誌,轟轟烈烈的隋末農民大起義揭開了大幕。

613年又經楊玄感叛亂的攪擾,大隋朝江山已成土崩瓦解之勢,自塞外至嶺南,從關西到江南,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軍蔓延全國,隋煬帝被隔絕於江南,無法返回中原。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天下群雄都已看出隋朝已難以為繼,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趁勢起兵反隋,參與到群雄逐鹿的大潮之中。

隋朝因為防備突厥,把河東方向的精兵都集中在太原,故而李淵起兵無人能敵,除了劉武周、屈突通稍稍製造了些麻煩,其餘全無阻力,李淵沒費什麼勁便攻入關中、佔據長安。

代王楊侑成為李淵的囊中之物。

當時天下大勢,李密率瓦崗軍橫行於中原,王世充王世充佔有東都、號令豫西南諸郡縣,幽燕有竇建德、羅藝,隴西有薛舉,荊湘嶺南有蕭銑,江淮有杜伏威、輔公祏(讀音同石),贛閩有林士弘,隋煬帝孤懸於江都一郡,已成萬民唾棄的獨夫。

李淵審時度勢,果斷地於大業十三年(613年)七月,擁立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硬生生把煬帝頂成太上皇。

隋煬帝被殺宣告隋朝滅亡?不!且看後隋風雲十二年

李淵集團中高士鷹揚、虎臣濟濟,在當時的眾多起義者中居於頂級段位,被這樣一個要實力有實力、要手段有手段的集團裹挾,義寧帝楊侑的命運可想而知。

12歲的楊侑得以苟活下來,當了個隨聲附和小傀儡。李淵以楊侑的名義,冊封自己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唐王,軍國大事無論大小,全部由大丞相處置。

義寧二年(618年)四月,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政變,殺死隋煬帝及隨行的大部分隋朝宗室、外戚,率驍果軍北上。

隋煬帝一死,隋朝皇統的號召力事實上已經喪失,李淵再抱著一個傀儡,既不方便又沒什麼作用,便於政變的次月,逼迫楊侑遜位,唐王李淵即帝位於太極宮,建國號大唐,改元武德。

義寧政權前後享國不到一年,楊侑被封為酅(讀音同西)國公,於次年五月被毒死家中。

楊侑死後被謚為隋恭帝,因為他是煬帝的嫡長孫,從法統上說最為正宗,又系李淵尊立的,故而唐朝人修《舊唐書》時將楊侑視為隋朝最後一位皇帝。


王世充的傀儡——皇泰主楊侗

關鍵詞:王世充、瓦崗軍、被架空的皇泰主、願不生帝王尊貴之家

越王楊侗(604-619),元德太子庶子。大業二年沾了死去的父親的光,被封為越王。

大業九年、十二年兩度擔任東都留守。東都洛陽是隋朝的副都,是關東的政治中心,作為東都的最高負責人,楊侗實際上是隋煬帝的政治代表。

大業九年楊玄感之亂時,東都洛陽被亂軍圍攻,楊侗與樊子蓋協力防守,擊退了叛軍。

大業十三年,瓦崗軍興起於河南,李密、翟讓率軍進攻東都洛陽。楊侗與留守官段達、元文都等人商議,認為瓦崗軍不過是一群飢餓的流民,只要以重兵攻擊,他們便會像其他亂軍一樣星落雲散。

在這個愚蠢而狂妄的想法指導下,洛陽草率地派出2.5萬軍隊出洛陽迎擊瓦崗軍。

洛陽軍民也一致認為饑民不足畏,高官顯貴們紛紛派子弟從軍參戰,企圖撈取戰功。就連國子監的學生們也屁顛屁顛地跑來參戰,彷彿洛陽城外種著一片人頭,等著他們彎腰收割一樣。

隋將劉長恭、房崱(讀音同則)統軍出戰,結果在倉城(在今河南鞏義)被李密擊敗,劉長恭狼狽逃回洛陽,士卒死傷過半。

這一戰大長瓦崗軍士氣,李密在倉城築洛口城,獲得了隋朝屯積在洛口倉的大量糧食。稍後又派軍隊襲擊洛陽外城,毀壞了上春門,楊侗被迫將外城居民全部遷於宮城。

據《資治通鑒》記載,當時洛陽守軍尚有20餘萬,但這個說法無疑有相當大的水分,其中可能包含大量役夫,真正的戰兵不多,所以倉城之戰隋軍才派出2萬多人。

面對瓦崗軍日益嚴重的威脅,楊侗盡全力確保洛陽城外興洛倉的安全,派遣3路軍隊共1.5萬人,分別據守豐都市、上春門和邙山,築起9座大營,以防備李密。

瓦崗軍隨即傾全力爭奪興洛倉,洛陽留守官段達親率7萬兵出戰,被瓦崗軍打的毫無還手之力,興洛倉易手。

李密隨即在倉外開挖塹壕加強防備,全靠城外糧倉接濟的洛陽城陷入絕境。越王楊侗遣使到江都求救,煬帝遣江都郡守王世充率江淮兵1萬餘人入洛增援。

隋煬帝被殺宣告隋朝滅亡?不!且看後隋風雲十二年

越王楊侗會合諸路援軍共10萬餘人,以王世充為總節度官,與李密隔洛河對峙。

王世充在江淮起家,起初與諸路起義軍作戰也是意氣風發、逮誰滅誰,不料到洛陽之後連敗三陣,被李密打的堅壁不敢出戰。

楊侗又派洛陽守城兵力7萬人增援王世充,王世充整軍再戰,一度從洛陽反推回鞏縣倉城附近,結果因為諸軍序列雜亂,指揮不統一,渡洛河進攻時出現嚴重失誤,被李密抓住機會反擊,隋軍大敗,損失5萬餘人,王世充退回含嘉城(洛陽城外據點),閉城再也不敢出戰。

李密則追擊至洛陽城外圍,佔領了洛陽東北角堅固的小城金鏞城,洛陽城諸門緊閉,嚇得不敢派一兵一卒出城反擊。

屢屢被人圍毆、但總能逃出生天的的楊侗,這次似乎真的絕望了。

爺爺困在江都杳無音信,諸路大軍被李密打的叫爸爸。那位被譽為起義軍殺手的王世充似乎和其他敗將一樣,不久之後便要淹沒於農民起義軍的汪洋大海之中。

然而命運就是如此奇怪,就在楊侗行將絕望之際,事情出現了轉機。

宇文化及弒煬帝後,帶領驍果軍精銳北上,聲稱要返回關中。驍果軍是當年隋朝東征高句麗的主力軍,戰鬥力相當強悍。

這支軍隊由江都北上彭城(今徐州)後,對稱霸中原的瓦崗軍造成了嚴重威脅,瓦崗軍重要的後方基地黎陽被宇文化及攻下。

李密不得不從洛陽前線抽調主力去應付宇文化及,雙方對峙於黃河兩岸,大戰一觸即發。

洛陽的留守官員們得知煬帝已死,隨即擁立越王楊侗為帝,改元為皇泰,楊侗因此被稱為皇泰主。留守官員段達、王世充、元文都等七人執掌朝政,人稱七貴。

皇泰小朝廷面對新的形勢,想出了一招驅虎吞狼之計。

楊侗下旨拜李密為太尉、魏國公,命令他消滅宇文化及,為隋煬帝報仇。

李密表面上接受皇泰主的命令,暫時穩住西部戰線,調頭以主要兵力進攻宇文化及。後來李密雖然勝了宇文化及,但主力部隊也死傷慘重,等他回過頭來再打洛陽時,形勢已發生重大逆轉。

王世充與李密勢同水火,不願與李密講和,和元文都等貴臣意見嚴重不和。

元文都策劃發動政變殺死掌握兵權的王世充,王世充先發制人,發兵圍攻皇泰主的皇宮,殺死元文都等楊侗嫡系人物,並以自己的親信士兵進入皇宮擔任宿衛警戒,從而徹底控制了洛陽的大政,皇泰主的所有權力被剝奪乾淨。

隋煬帝被殺宣告隋朝滅亡?不!且看後隋風雲十二年

王世充又抓緊時間恢復軍力,乘李密元氣大傷之機,與其大戰於邙山,李密屢勝而驕,可惜實力已是今非昔比,一仗過後李密被打的潰不成軍。

李密慘敗之後無法立足,跑到長安投降了唐朝。

王世充從世聲名大振,漸漸有自立之心

當時關中的唐朝已成為洛陽最大的敵人,李淵也已廢楊侑自立,隋朝的旗號不再有什麼號召力。皇泰二年(619年)四月,王世充便廢皇泰主楊侗,矯詔隋主禪位,即位為大鄭國皇帝。

楊侗降封為潞國公,王世充遣人賜以毒酒,楊侗悲泣說:「從今以去,願不生帝王尊貴之家。」(《北史》卷71《隋宗室諸王傳》)

言畢飲下毒酒,不料藥力不夠,一時半會兒死不了,旁邊的人便將其勒死。楊侗死後也被追謚為恭帝,但正史中一般未予承認。


後隋遺孤——楊政道

關鍵詞:江都宮變、遺腹子、東突厥

在長安、洛陽兩個恭帝之外,塞外還有一位後隋皇帝楊政道。楊政道是齊王楊暕的遺腹子、煬帝的孫子。

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弒煬帝時,將煬帝滿門兒孫全部殺光,見齊王妃子還懷著孕,也要把她殺死以絕後患。

煬帝的蕭皇后苦苦向宇文化及哀求,這才免於一死。

宇文化及率軍北上,蕭皇后和楊政道的母親也被裹挾于軍中。

宇文化及在黎陽郡被瓦崗軍擊敗,又在聊城被竇建德擊敗生俘。楊政道大概在此期間降生,真可謂生而艱難。

隋煬帝被殺宣告隋朝滅亡?不!且看後隋風雲十二年

竇建德俘獲蕭皇后等人並未下毒手,大概孤兒寡婦的沒什麼危險,沒必要枉擔一個殺降的罪名。

後來突厥聽說蕭皇后和煬帝遺孫尚在人間,便遣使搬請祖孫二人到突厥去。

竇建德當時正與唐朝為敵,不想也不敢得罪強大的突厥,便禮送蕭皇后和楊政道入突厥。當時主政於漠北的是東突厥處羅可汗,處羅可汗對蕭皇后祖孫十分尊重。

為何這位處羅可汗這麼熱心呢?原來他的父親啟民可汗與隋朝另有一段淵源。

隋文帝開皇年間,處羅之父啟民可汗號為突利可汗,原本只是突厥北方一個小部落的首領,突厥的共主是都藍可汗。隋文帝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扶植勢力弱小的突利部,用以制衡強盛的都藍可汗。

隋文帝一方面屢屢發兵打擊都藍,一方面把佔領的土地劃給突利可汗,還把一位宗室女義成公主嫁給突利。

突利可汗十分感激,上表陳奏說:「大隋聖人莫緣可汗,憐養百姓,如天無不覆也,如地無不載也。……千萬世長與大隋典羊馬也。」

處羅可汗因此對隋朝頗懷好感。楊政道入突厥後,處羅可汗於唐武德三年(620年)立其為隋王,這就是所謂的後隋。

當時因為中原大亂,大批漢人軍民逃入突厥避難,處羅把南朝漢人全都劃歸後隋所有,在蕭皇后的主持下,後隋繼續奉行隋朝正朔,按照隋朝原有官制設立百官。

為了避免尷尬,處羅允准後隋定都於定襄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以示獨立之意。後隋極盛時,有部眾近萬人。

因為其地與中原互不相接,處羅又對其毫無敵意,故而得以安然存在。

處羅可汗又想南下攻取并州(今山西太原附近),好讓楊政道正兒八經地居住在自家土地上,諸臣勸阻,處羅說:「我父失國,賴隋得立,此恩不可忘!"結果還未出兵處羅就病死了,這件事便沒了下文。

如果覺得處羅非常講義氣,那就錯了。處羅這一系列行為,其實是突厥對唐政策的一種體現。

李淵自太原起兵後,突厥就一直在北方小動作不斷,時不時地派兵騷擾,或是唆使劉武周等人進攻河東。

突厥事實上對中原一直懷有侵掠之意。立隋室遺孤為王,包括攻打併州給楊政道居住,都是突厥為南下中原找的借口。

處羅死後,比較囂張的頡利可汗上位了。

這位可汗對南朝一貫不太友好,對唐朝用兵也往往不加遮掩,本來就只是個幌子的後隋政權,重要性難免就下降了許多,成了個真正的擺設。

但蕭皇后祖孫也因此在塞外優遊歲月,與世無爭地過了10年安定的生活。從這個角度講,楊政道實在是隋朝皇室後代中最幸福的一位了。

到了唐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派名將李靖、李世勣等率兵消滅了東突厥,蕭皇后和楊政道都被俘送至長安。

此時隋朝已經滅亡十幾年,唐太宗對前隋宗室也不再有什麼戒心,他大方地封楊政道為員外散騎侍郎(沒有職權的閑散官員),蕭皇后則閑居於長安,直到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蕭皇后以81歲高齡辭世。

楊政道後來官做到尚衣奉御,為皇帝管理御用衣冠,是個品級不大、毫無職權的虛職。

唐朝這樣對待楊政道,也算得優容了。唐高宗永徽初年(650年),一生顛沛流離的楊政道病逝於長安,享年32歲。

隋煬帝之後的傀儡皇帝,還有一位秦王楊浩。他是煬帝弟弟秦王楊俊的兒子,江都變亂中僥倖未死,一度被宇文化及立為天子,但旋及被廢殺,事迹全無可敘,就不再多說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