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良生前最後一次計,算計了劉邦,幫助了呂雉

張良生前最後一次計,算計了劉邦,幫助了呂雉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是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論功行賞時評價的張良。張良是六國遺貴中的韓國貴族,祖父連任三朝韓國宰相,父親連任兩朝韓國宰相,傳到張良這一代時,韓國衰弱被秦國滅亡了。從此張良失去了顯赫的地位,僅存無韓人不知無韓人不曉的血脈。仇秦的種子早早在張良心底生根發芽。

在仇恨力量的驅使下,張良策划了震驚全國的古博浪沙刺秦,並沒有對秦始皇嬴政造成什麼實質性傷害,反倒將附近的居民和官吏全給折騰死了,嬴政本人也是被嚇得夠嗆。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何況史無前例的始皇帝嬴政,下令徹查此事,通緝張良。

正被重金懸賞全國通緝的張良在幹嘛呢?逍遙法外的張良好似沒有發生這件事,閑步沂水圯橋頭,這是古人和今人難以想像的。試想一下,你是張良博浪沙刺秦失敗被通緝後,敢這樣慢悠悠、閑庭信步、如沒事人般晃晃悠悠走在大街上嗎?要是我肯定不敢,早躲到深山老林去避避風頭,絕大部分人也會選擇這樣做,張良卻偏不,這正是他的厲害之處,心理素質超硬。

祖龍未死,天下安敢動?這一期間張良也並非一事無成,他通過黃石公的考驗獲得《太公兵法》,日夜研習,終成一代謀聖。當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舉起反秦旗幟時,等待已久的張良趁勢起義,召集一百多位義士。這些都是張良潛伏的時候招攬的能人異士,不是普通平頭百姓。

勢單力薄的張良覺著自己一個人單幹肯定不行,就帶人想投奔景駒。景駒是楚國王室後裔,身份顯赫,在楚地一呼百應。張良投奔途中遇到了泥腿子出身的義軍劉邦,兩人一見如故,張良心思也從景駒身上放到了劉邦身上。張良認定劉邦將是將來一統天下的明主。

經過秦末亂世、楚漢爭霸、剪除群王,大漢江山終於鞏固下來。張良一生所學,皆付大漢。劉邦對張良十分大方,允許他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三萬戶啊,什麼概念,差不多是十餘萬人每年收入分分十分之一左右給你。何況這是齊國,東海之濱,自管仲以後便是九州聞名的富庶之地。但張良拒絕了,只想要與當年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一點不慕名利。

張良身子骨本就弱,跟著劉邦南征北戰勞累不堪,出謀劃策、壓力過大又導致用腦過度,因為天下安定後便隱居修道養精。漢朝初期發生的許多事,張良都沒有參與,置身事外,專心琢磨神仙術的黃老之道。西漢皇室爭鬥,上層統治籠罩著危機,劉邦想廢黜太子劉盈(皇后呂雉之子),改立寵姬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為國儲。

劉邦想廢立太子很大程度上並不是所謂的個人喜愛,而是他發現劉盈軟弱無能,呂雉強勢有野心有手段,待到自己百年之後,太子劉盈順理成章的即位,這大漢天下恐怕得改姓了。後來劉盈沒被廢,歷史果真如劉邦預料那般,幸得周勃等眾老臣匡扶漢室。當然這是後話了。

劉邦要廢劉盈立劉如意,大臣們據理力爭,說出各種各樣廢立太子的壞處,劉邦依舊不為所動。正當眾人絕望的時候,呂雉找到張良,求他幫忙。呂雉怎樣求到張良甘願幫忙的,沒人知道,這種事史書不可能記載下,除非張良有寫日記的習慣。

張良既然答應下來,那就得好好謀劃謀劃,該怎麼辦好。張良清楚,劉邦雖然對自己恭敬信任有加,但他一旦決定的事,基本上是勸不回來的,一代雄主哪能聽別人說立誰就立誰。張良只得想了個曲線救國的法子,「逼」劉邦乖乖聽話,不要廢立太子。

張良叮囑呂雉一定要請來商山四皓輔佐劉盈,廢黜危機方可解除,太子之位自當高枕無憂。商山四皓是四個鬚髮皆白的八十多歲的隱士,分別是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和夏黃公,風骨節義讓劉邦十分佩服,想請其出來就爵做官都不行。

呂雉聽從了張良計,費了好大功夫完成任務,劉邦知道常伴劉盈身旁的四個老者是商山四皓,便再也不提重立太子一事。劉邦「就範」的很簡單的一個原因就是:漢朝以孝治天下,劉盈羽翼漸豐,再廢太子不利大漢統治。張良出了這計後更加自閉家中,「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差點餓死,經呂后勸解才繼續「就服人間煙火」。若是一代謀聖餓死家中,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少不得有各種陰謀論和野史出現,充斥西漢。

此計甚為兇險,干預皇室立儲,張良是往槍口上撞,幸好劉邦不清楚情況沒計較。

後話:張良生前最後一次計,坑慘了劉邦的大漢,西漢初期政局不明,許多人死於非命。比如:漢文帝劉恆慰問周亞夫軍營,守門都尉愣是說「軍營只聽將令,不識聖令」,這支軍隊到底是周亞夫私人的,還是他姓劉皇帝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人說古啊 的精彩文章:

西晉的八王之亂最終禍害了誰?最大的贏家在哪?
朱棣的靖難之役是蓄謀已久嗎?如果朱元璋聽到一定會笑死

TAG:今人說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