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李白身世之謎初探之六:家世是哪一枝?

李白身世之謎初探之六:家世是哪一枝?

李白身世之謎初探之六:家世是哪一枝?

文:枯木

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李白祖先遷居到碎葉的大致年代,認為在隋朝或以前避居邊疆可能性不大,因為改朝換代,赦免前罪是古代新的封建王朝都會頒布的一項舉措。除非是因為經商原因,或者因和李唐政權有過爭天下的「謀逆大罪」,才有可能不被李唐接納,從而遠居邊陲。

另外武周時期可能性也不大,因為時間短暫,不至於才二十餘年,李白的祖父名字都沒有記錄,造成「絕嗣之家,難求譜牒」。因而大致可以判斷,李白祖先遷居邊疆年代,最大可能性是唐初。

先談論經商,如果李白祖先經商,那麼什麼時間都有可能,然而從歷史背景來看,李白祖先因為經商舉家遷居邊疆可能性基本不存在。這是因為,在隋末以前(以後亦如此),邊疆地帶東西突厥連年征戰,爭奪不斷,政權頻繁更迭,普通百姓生命經常受到威脅,逃歸故鄉還來不及,經商談何容易?而且當時碎葉一代生活環境艱苦,尚屬於游牧狀態,雖然已經有「素葉城」之稱,也是很小的村鎮,如果沒有中原朝廷或者西域政權的支持,很難維持。

我們就假設李白祖先在隋末以前經商,經營內地的絲綢茶葉瓷器一類的物資,而這些在當時都需要有政府許可或者通融,李白祖先作為隴西望族後代,似乎可以做到。問題是,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古人鄉土觀念隆重,出外經商大多為游商,依靠長途販運獲利,也就是說由主要骨幹人員出外經營,而家族不會全部搬遷,那不叫經商而叫定居,因而經商可能性很小。

從歷史記錄來看,神龍初李白家族舉家內遷,其原因有多種,一種是碎葉城出現戰亂,一種是被朝廷赦免,一種是潛逃回歸。那麼,假如經商,回遷中原可以理解,為何不回到祖居之地隴西或者都城長安,偏偏要遷居到道路崎嶇偏僻的川蜀?這很難自圓其說。因而,李白祖先經商一說證據不足,那麼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因為朝廷的原因,被迫遷移,而且時間段可以基本確定在隋末唐初。

大致確定了避居邊疆的年代,再加上以前我們考證的結論,得出李白為西涼武昭王興聖皇帝李暠之後,為李唐宗室,於隋末唐初被迫貶謫邊疆碎葉城。下來,我們來討論李白身世的關鍵秘密,那就是,李白屬於李氏哪一枝?

關於李白的身世之謎,前面我們提過,眾說紛紜,有多種說法,總結一下,大致有以下幾種:

1、李淵後代:

、李建成、李元吉後代。

、李元嬰後代。

、其他子孫後代。

2、李軌後裔;

3、西漢李陵、北周李賢、隋朝李穆這一支系;

4、李氏其他宗族;

5、其他。

面對如此之多的說法,該如何考證和研究?筆者認為,我們可以採取排除法,將這些說法的證據一一進行考據,從而排除最不可能的說法,那麼,最後即便是得不到確定答案,也可以最接近真實歷史。

我們先來看第一種說法,也是最近這些年常被媒體炒作的說法,其實,也是最不靠譜的說法。因為如果是李淵後裔,必定有歷史記載。作為皇家譜系,歷史記載非常嚴格謹慎,這是歷朝歷代的重中之重。皇帝的一舉一動都有記錄,比如唐代的《起居注》、《時政記》和《實錄》等,關於皇族譜系都由「宗正寺」和專人負責記錄整理,即便是因為有罪被消除屬籍,也有記錄。如果李白是李淵的後裔,我們可以查找資料予以核對,便知真假。

從李白祖先是被貶謫碎葉城的原因來看,如果按照是李淵後代,那麼只能有一種可能被貶謫,那就是爭奪皇權,其他則不可能,因為遍查《唐律例》和唐代刑典謀逆除了絞斬處死就是除籍、廢為庶人、貶謫,而其他罪行只是剝奪爵位,削職為民,不至於貶謫,這點作為皇權在上的年代,還是有點特別照顧的。

歷史記載,李淵有22個兒子,李世民有14個兒子,李治有8個兒子,假如李白是李淵後代,則只能在這三位後代中查找。而且因為李白祖先長期貶謫邊疆,並被除籍,那麼只有可能是參與謀逆大罪,抑或是武周時期迫害導致,才會遠走西域,否則只能是除籍貶為庶民,不會貶謫。而武周時期被迫害的宗室,到了唐玄宗時期全部予以正名,就連其他李氏宗族也予以編入屬籍,《唐會要》第六十五卷記載:「天寶元年七月二十三日詔:殿中侍御史李彥允等奏稱,與朕同承涼武昭王后,請甄敘者,源流實同,譜牒猶著。自今已後,涼武昭王孫寶已下,絳郡、姑臧、燉煌、武陽等四公子孫,並宜隸入宗正寺,編入屬籍。」。

假如李白是直系血親,不可能存在李白無法歸屬宗族屬籍的情形(然而事實是李白並未被編入,只能說明李白並非血緣相近的宗室子弟,抑或沒有譜牒或者其他原因導致,後面再談。)。那麼按照假定,就查找李淵後代參與皇權爭鬥的子孫。從《舊唐書》、《新唐書》記錄來看,在李白祖先時期,只有「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

關於李白屬於李建成、李元吉後代子孫的說法,源自1985年7月28日所載兼葭文章《李白身世之謎》,轉述台灣學者羅香林認為:李白乃李建成之後。然而在以前從沒有人能提出如此匪夷所思的說法,其原因是可能性不存在。

關於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後代,其實在唐太宗時期就已經被滅門,這點有歷史記載為證。《舊唐書·卷六十四·李建成傳》:「建成死時年三十八。長子太原王承宗早卒。次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並坐誅。太宗即位,追封建成為息王,謚曰隱,以禮改葬。葬日,太宗於宜秋門哭之甚哀,仍以皇子趙王福為建成嗣。十六年五月,又追贈皇太子,謚仍依舊。」。

《舊唐書·卷六十四·李元吉傳》:「太宗於是定計誅建成及元吉。元吉死時年二十四。有五子:梁郡王承業、漁陽王承鸞、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並坐誅。尋詔絕建成、元吉屬籍。太宗踐祚,追封元吉為海陵郡王,謚曰剌,以禮改葬。貞觀十六年,又追封巢王,謚如故,復以曹王明為元吉後。」。

從歷史記錄來看,隱太子李建成6個兒子,1個早卒,5個被殺;李元吉5個兒子都被殺。李建成死時38歲,長子早亡,有孫子可能性很低,李元吉更小,也不會有孫子,因而即便是李世民安排自己的兒子為二位承嗣,也是已經被滅門。我們假設李建成有孫子,按照《開皇律》「十惡之條」,參與謀逆全家都會「坐誅」,況且李建成、李元吉貴為黃胄,子孫自然登記在簿,不會有沒有登記一說。

況且,唐太宗李世民是什麼樣的君主?聰明睿智,宏才大略,經濟自不必說,政治上更為縝密,在誅殺李建成李元吉一事上早有預謀,豈能讓二人的子孫逃匿,成為「漏網之魚」?別說別的,就拿隋煬帝皇后蕭氏,在隋亡後逃匿到突厥,都被李靖攻破追迴圈居長安,而蕭後已經沒有後代,對皇權構不成威脅,還要如此興師動眾,更何況李建成、李元吉更具有威脅性的皇權爭奪者子孫?

古代皇權爭鬥歷來就是血腥風雨,睿智如李世民,面對皇權一點都不敢馬虎,「卧榻之下豈容他人打鼾!」,即便是親侄子侄孫,一樣斬草除根,一個不留,否則哪天有人打著「太子後裔」旗號來爭奪皇位,勢必引發局勢動蕩,這點別說李世民,就連普通老百姓都一清二楚,因此,李建成、李元吉的後代子孫的下場和他們一樣,自然是灰飛煙滅。

因而,李白為李建成、李元吉後代的說法純屬聳人聽聞,無稽之談。這點所有的歷史記載都可以明確無誤的證實,而且通觀歷史,類似皇權爭鬥事件之中很難有漏網之魚,更別說李白全家後來還回歸李唐,豈不是自投羅網?!

下一篇我們接著討論關於李白是李元嬰後代的說法,此種說法更為神奇滑稽,限於篇幅,我們下文再談。

(待續)

2019/6/14榆木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花得木 的精彩文章:

李白身世之謎初探之三
詩僧齊己佳句賞析:溪山無伴過,風雨有花飛

TAG:易花得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