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中國佛教藝術品是怎麼流散到美國的

中國佛教藝術品是怎麼流散到美國的

美國的中國佛教藝術收藏來源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是學者與策展人為博物館的藏品進行收購。策展人一般在中國博物館裡面叫研究員或研究館員,與中國博物館整個策展團隊一起工作不同,美國辦展覽不論規模多大,就一個策展人策展;

第二種是古董商,他們便宜收購中國的文物,轉賣到美國去賺大錢,買者主要是博物館與私人收藏家;

第三種人是收藏家,他們向古董商認購,向學者和策展人尋求專業諮詢,三者之間有密切的關係。

可以說,學者和策展人用他們對中國藝術史的知識為博物館挑選和購買有歷藝、藝術價值的文物,收藏家以他們的個人興趣愛好為自己收藏,而古董商是溝通文物產地和學者、策展、收藏家的橋樑。

很多私人收藏的最終去向是博物館。

1

學者與策展人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國門被打開。

一些西方商人和文化界的人士來到了中國,再把中國的信息帶回去,

導致 19 世紀末期的西方興起了「東方文化熱」,

促使很多學者(特別是考古學家)組隊到中國(主要是新疆和甘肅西部地區)去探險,

做一些考古調查與發掘。

英國人斯坦因(1862-1943)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圖1)。他對西方的貢獻主要是在敦煌藏經洞的中國古代文書上,他拿走了7000多件,還有數百幅畫作。

picture . 1

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

Marc Aurel Stein(1862-1943)

他在中國的成功,大大地影響了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紛紛到中國探險。一個叫華爾納(1881-1955)的美國策展人也因此而來,他是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東方部主任(圖 2)。

picture . 2

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東方部主任華爾納

Langdon Warner(1881-1955)

他於 1923 年到敦煌,那時的敦煌藏經洞已被各國「探險家」搬空了,華爾納便把目標放在了敦煌石窟的壁畫和彩塑上。在敦煌莫高窟唐代開鑿的第 323 窟,他用膠布粘走了許多壁畫。現第 323 窟儘管大幅的壁畫仍在,但其中多處缺失,就是被華爾納他們粘走了。

在唐代開鑿的第 328 窟,華爾納搬走了一尊十分精美的蹲跪式菩薩像(圖 3、4)。這些作品現收藏於哈佛大學賽克勒藝術博物館。

picture . 3

敦煌莫高窟第 328 窟,唐代

picture . 4

1923 年,華爾納把唐代蹲跪菩薩塑像搬出敦煌莫高窟第 328 窟時

與中國不同,美國的博物館一般都是私營的,或是私人捐贈由政府代管的。運作博物館的經費龐大,但卻往往得不到政府方面的財政資助。博物館相當於「捧著金飯碗的乞丐」,館裡雖然收藏著價值連城的寶貝,卻不得不到處去募捐,請一些名人來捐錢。

所以,一般的博物館都成立了董事會,由捐贈者或潛在的捐贈者組成,大多是社會名流,每年兩、三次審議館長提交的博物館運作報告,其中就包括為博物館收購藝術品或文物方案。

美國策展人的一大任務是擴大館內收藏,他們會有目的性地去一個地方,或聯繫一些人,為博物館收購藏品。從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前壁左側盜鑿的《皇后禮佛圖》浮雕,表現著念北魏孝文帝皇后率眾禮佛的場面,後來輾轉來到了納爾遜博物館,得力於當時的策展人史克曼 Laurence Sickman(1907-1988)的功勞(圖 5)。

picture . 5

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前館長勞倫斯·史克曼

Laurence Sickman(1907-1988)

《皇后禮佛圖》的入藏過程曲折:它先是被古董商鑿了下來,成為一堆碎片,被運到北京進行粘對拼接。因為整個浮雕太貴,沒有遇到買主,古董商就把它分塊賣掉,有人買一個頭部,有人買一個身子,就這樣賣給了不同國家的買主,流散到世界各地。

史克曼是中國藝術史專家,他知道《皇后禮佛圖》的重要價值,潛心留意收集。只要發現有一塊《皇后禮佛圖》浮雕在市場上出現,不管多貴他都要買下。經過不懈的努力與資金付出,終於把完整的《皇后禮佛圖》收購齊全,於 1941 年在納爾遜博物館展出。

20 世紀 50 年代,史克曼擔任納爾遜博物館館長,他的一項重要建議在董事會上獲得通過:用只能在歐洲買一件油畫作品的錢購得百上千件中國藝術品,他的博物館有著豐富的中國藝術品收藏。

2

古 董 商

古董商是連接文物產地和收藏界的橋樑。

在此著重介紹兩個重要的古董商:

盧芹齋和山中商會。

盧芹齋(C.T. Loo,1880-1957)是西方著名的古董商(圖 6)。他生於浙江的一個富商家庭,後到法國經商,在巴黎開辦了盧吳古玩公司,主要從事把中國文物販賣到歐美的生意。

picture . 6

古董商盧芹齋 Ching Tsai Loo(1880-1957)

後來業務做大了,就在紐約開了一家分店。他在古董界活躍了大概 30年之久,經他之手賣往國外的中國文物精品不計其數,比如著名的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龍門石窟唐代萬佛洞外的獅子(圖 7),還有納爾遜博物館裡收藏的山西洪洞廣勝下寺主殿的元代大幅壁畫《熾盛光經變》。

picture . 7

盧芹齋 1940 年出版的《中國石雕展》圖錄

中的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萬佛洞獅子,唐代,

現藏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西方人對他的評價相當高:「他讓歐美收藏者、學者欣賞中國墓葬文物、墓葬雕刻、青銅器、陪葬玉器、陶俑、佛像等,他以精湛的文物專業知識和天才的商業眼光逐漸征服了歐美社會。」

但是中國人對他的評價完全相反:「帝國主義的走狗,文物盜竊分子。」

在中國,1949年以後,全部文物歸國家所有,如果一個文物群體的部分被銷往國外,其所包含的文化體系就不完整了。就像昭陵六駿,被拿走了兩個,還剩四個在國內,這樣的群體組合就被破壞了。

在一個展覽圖錄的前言里,晚年的盧芹齋則以些許內疚的心情評價自己的一生:「作為國寶流失的源頭之一,我感到羞恥。唯一能讓我們辯解的是:沒有一件藝術品直接出自我們之手,都是在公共市場與其他買家競爭獲得的。中國失去了她的國寶,但唯一令我們安慰的是:藝術無國界,這些被學者們及公眾欣賞的流往世界各地的雕塑也許能比任何活著的大使令中國更多的獲益。通過這些藝術品,中國能在其外面的世界裡更加聞名……」

他雖然提到了藝術無國界,但是他忘了一點——他通過這些藝術品掙的錢是不是有國界的?我知道有的中國人認為這些文物如果不讓外國人拿走,也會在「十年動亂」時期被毀掉了。我覺得這個問題的分析應一分為二。首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把這些文物從它們的原始地點搬出國門,離開它們的祖國,本身就是個悲劇。很多文物在「十年動亂」時期被破壞,也是個悲劇。

我想介紹的另一個古董商是日本的山中商會。按照日本習俗,在日本的手工業、藝術界組織行會或者小團體,喜歡用創始人的姓來命名,山中就是這個古董商會創始人的姓。山中商會的實際發展人是山中定次郎(1866-1936)(圖8),創建地是日本大坂。

picture . 8

日本山中商會的掌門人山中定次郎

(1866-1936)

山中定次郎原名安達定次郎,出生在大坂古董商家庭,有家傳經營古董商鋪的背景。他從幼年起便隨其父在家庭古董店學習古董,因而對古董行有濃厚的興趣。安達定次郎在十三歲時進入了當時大坂頗有名氣的山中吉兵衛古董商店當學徒。

後來,古董店主人山中吉兵衛把自己的長女許配給他為妻,他便入贅山中家族,改姓山中,名山中定次郎,開始努力將山中商會的古董生意引入歐美市場。1894年,他在美國紐約開設了山中商會的古董店,之後在波士頓、芝加哥等地陸續開設分店。1900 年在倫敦、1905 年在巴黎也開設了代理店。

於是,山中商會在歐美的古董界建立並壯大了東方藝術品的銷售網路,儘力去滿足歐洲上流社會對於東方文化與藝術品的需求。山中商會的主要古董來源之一就是歷史悠久、文物與藝術品珍藏豐富、古董市場交易最活躍的中國。山中商會把從中國得到的文物賣到日本、美國、歐洲等。與盧芹齋相似,當山中商會收購了一批文物以後,便在他們的畫廊展出並出售,每次展出都要出版圖錄(圖 9)。

picture . 9

山中定次郎出版的展覽圖錄

其中在一本圖錄中我們可以看到三件來自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的雕刻作品。凡是盧芹齋從中國購得的文物,沒有太多確切的證據證明是他自己盜竊或以非法手段獲取。但山中商會則不同。

例如,1924 年與 1926 年,山中定次郎訪問了天龍山石窟,他被那裡的精美佛教雕刻深深震撼。 於是,在 1927 年以後,山中商會參與了對天龍山石窟造像的盜鑿,在開鑿於東魏、北齊、隋、唐時期的 25 所洞窟里,有 150 多件精美的雕刻被盜鑿,可以說基本毀了整個石窟群。

我不敢說全部這些被鑿下的雕刻均出自山中商會之手,至少大部分是經他之手流散到了國外,進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等處。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就從山中商會購得了來自鞏縣、龍門、響堂山石窟的石雕作品。現在的天龍山石窟,大部分全是複製品,只有幾個唐代的大像,因為太大無法搬走而留了下來。

天龍山石窟為什麼能夠引起山中商會的興趣?一是因為它是唐代佛教雕刻藝術的傑作;二是因為最早調查天龍山石窟是日本人,他們出版過《天龍山石窟寫真集》,在日本產生很大的影響。除了石窟雕像之外,山中商會還收購、出售了大量的中國單體造像與造像碑。

3

收 藏 家

美國各大博物館所藏藝術的主要來源

還是私人收藏之捐贈。

與歐洲相似,美國是一個全民族熱愛藝術的國家,研究藝術的學者、教授在美國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並受人尊敬。美國的工商業巨子以及通過各種渠道致富的人們多沒有吃喝嫖賭的惡習,也沒有將財產傳給後人的社會風俗(美國孩子 18 歲以後父母便沒有撫養的義務,而孩子們也以向父母伸手要錢為恥),而是用他們的錢建立慈善基金會,或將財產捐贈給各種社會公益事業,包括教育與博物館。因此,美國的大小博物館大多由私人捐贈建立的,館內的藏品也多來自私人捐贈,或用私人捐贈得來的錢購買。

這種私人捐贈的目的:一是為了回報社會;二是為了永世留名。於是,私人捐贈的博物館或展廳往往以捐贈者的名字來命名,如佛利爾、亞克蘭、納爾遜等博物館。另外,在每個展覽的展品說明牌上,都要寫明展品的出資購買者或捐贈者的名字。在上百年的私人收藏捐贈之下,美國湧現了幾所世界聞名的亞洲藝術品(包括中國藝術品)收藏豐富的博物館,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等。下面再介紹幾位大收藏家對美國的幾個著名博物館的中國藝術品收藏的傑出貢獻。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的亞洲藝術博物館的中國藝術藏品基礎的奠基人是收藏家布倫戴奇(Avery Brundage,1887-1975)(圖 10)。布倫戴奇是第十五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1952-1972 年)。他擁有良好的亞洲藝術知識,具有購買一流藝術品的能力。他收藏了數百件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的銅器與佛教造像,包括中國北魏、唐代、宋元時期的佛教造像,以及鑿自龍門石窟的雕刻。

picture . 10

工業家與亞洲藝術收藏家布倫戴奇

Avery Brundage (1887-1975)

最驚人的是:他從盧芹齋的手中購得了聞名於世的鑄造於後趙(319-351)建武四年(338)的鎏金銅坐佛像,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紀年中國佛教造像,被無數的著述與論文談及。 這尊金銅佛像也使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聞名於世。他還收藏有來自龍門石窟、響堂山石窟的佛教雕刻(圖 11),以及來自河南安陽修定寺著名的唐代亭閣式塔的磚模浮雕數件等。修定寺塔是目前保存最早最好的一個亭閣式塔,它的表面鑲了很多菱形磚雕,上面刻有一些動物圖像或人物圖像,塔的正門門楣處刻彌勒佛和他的脅侍像。

picture . 11

河北邯鄲北響堂石窟北齊菩薩頭像(B60S32),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來自布倫戴奇捐贈

根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當他在未來降臨人間之後,會帶來太平盛世,樹上自然就長出衣服,在田地里撒了種子以後,可以「一種七獲」。那時的人間將有七種寶貝,包括馬寶、象寶等等。修定寺唐塔磚雕就表現著這種七寶,還摻雜了獅子、力士等形象。

1959 年,布倫戴奇同意將其部分收藏捐贈給舊金山市。第二年,舊金山市民投票通過了一項 2,725,000 美元的債券發行,用以安置布倫戴奇的捐贈品。這就是亞洲藝術博物館,於 1966 年向公眾開放。2003 年,該館遷入位於市民中心的新址。1969 年,布倫戴奇立下遺囑在他死後將所有剩下的藏品捐贈給亞洲藝術博物館。

今天,該館擁有約 7,700 件布倫戴奇的藏品,而整個博物館的亞洲藝術藏品是 17,000 多件,包括許多中國玉器、陶瓷器、漆器、絲織品、傢俱、兵器、佛教單體造像與造像碑,非常系統地展示著亞洲與中國的藝術史。這個博物館在美國的中國藝術收藏上佔有一席之地,從中可以看到收藏家的影響。

再來看看美國最大的博物館——位於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其藏品主要來自私人收藏。在眾多的私人捐獻者中,一個很重要的收藏家就是賽克勒(Arthur Mitchell Sackler,1913-1987)。

賽克勒是美國著名的精神病專家、企業家與慈善家。他的致富來自他的醫學廣告業、醫學治療出版物、櫃檯上出售的非處方葯產品。他建立了一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醫學研究所,他被譽為「當代製藥廣告業之父」。但同時,賽克勒還是一位研究藝術的學者與收藏家,於 1950 年開始收購藝術品。他常常是買下他認為好收藏家的全部藏品。

二十世紀 60年代,他已收藏了數千件中國與古代東方藝術品,包括大量高品質的中國藝術品,有些文物是直接來自山中商會與盧芹齋之手。他還捐贈給許多藝術博物館,如收藏有華爾納從敦煌莫高窟割走的唐代壁畫的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圖 12),北京大學賽克勒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華盛頓史密森博物學院的賽克勒美術館等。他捐贈給博物館或展廳時,往往都是伴隨著他的一大批收藏,如華盛頓的賽克勒美術館。他的捐贈中不乏中國佛教藝術品,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來自山西洪洞廣勝下寺大殿的宏偉巨大的元代《藥師佛經變》壁畫。大都會博物館有一個早期佛教藝術廳,廣勝下寺大殿正壁的壁畫就鑲在那裡。在 20 世紀二三十上年代,廣勝下寺的僧人非常窮苦,幾乎連飯都吃不飽。有人介紹他們把寺中古代壁畫賣給西方人,賺錢養活寺院的僧人,然後在壁上畫上新的壁畫。寺院僧人就同意了。

picture . 12

華爾納從敦煌莫高窟第 323 窟切割走的壁畫(1924.41),公元七世紀,唐代,

美國哈佛大學賽克勒藝術博物館藏

該寺天王殿的兩方壁畫現在都收藏於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寺院僧人先把壁畫賣到美國,輾轉了幾人後到了賽克勒手裡。他把這方壁畫以他母親的名義捐給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為了給他母親青史留名。

很多中國人到大都會博物館參觀時,一看到中國的藝術品的第一反應就是,這都是美國人參加八國聯軍時盜走的。我想在此闢謠:這個說法不對,是一種誤解。美國當年參加八國聯軍的時候,並沒有在中國特別是在北京搶掠文物。大都會博物館的藏品都是私人捐獻的,有的則是用私人捐贈的錢由館裡的策展人購買的。其中最不光彩的一件事就是該館東方藝術部策展人普愛倫(Alan Priest,1898-1969)在 20 世紀三十年代雇中國古董商盜鑿了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的北魏《皇帝禮佛圖》浮雕。

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佛利爾美術館創始人佛利爾也是一位傑出的私人收藏家。這個博物館也是我在美國工作的第一個博物館。佛利爾(Charles Lang Freer, 1856-1919)是一位火車製造商(圖 13),50 歲出頭賺夠了錢退休,退休之後全身心投入自己愛好的東方藝術品收藏之中。他對亞洲藝術的愛好與收藏是從日本藝術開始,他在日本買了很多日本藝術品。

picture . 13

火車製造商與亞洲藝術收藏家佛利爾

Charles Lang Freer (1856-1919)

直到 1907 年,他經由中國去日本之時,偶然逛了香港和上海的古董店,才發現中國的文物比日本更古老更棒。於是在 1909 至 1911 年間,他專程兩次到中國購買了大量文物。特別是 1910-1911 年的中國之旅,讓他的中國藝術品收藏研究生涯達到了最高峰。他在中國聘請了一位專業攝影師,幫他們拍了很多黑白乾板照片。這批照片極具歷史價值,可以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留存,因為照片中的許多歷史遺迹經過半個世紀的變遷早已不復存在或改變了原貌,他的照片為我們留下寶貴的歷史資料。佛利爾中國之行重點考察開封、鞏縣、洛陽和杭州四個城市的古迹,他沒有在所經過的地方把文物偷走或盜鑿,特別是他對龍門石窟的考查,這點與山中商會的作法有著天壤之別。他的古董收藏都是來自中國的古董市場,總共購得近萬件,打包、裝箱運到美國。他的日記已在中國出版,從日記中可以看到,他對中國文化非常熱愛和欣賞,對中國人非常友好,跟華爾納對中國的蔑視態度完全不同。

佛利爾在美國的收藏界和博物館界影響非常大,因為他建立了一系列的博物館管理體系。比如他發明的文物編號法沿用至今。根據他的遺囑,他的所有文物全部捐獻給美國人民,用於教育與研究。佛利爾在其《贈品契約》的第一段就對這點作了強調:「博物學院將用遺贈金額修建與裝備該美術館,特別留意對學生與其他人希望有機會對其不間斷地研究這些藏品提供方便。」建立他的博物館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知識的增強與傳播。」

根據這個契約,對於那些收藏在庫房裡的沒有展出的藝術品,學生們或其他任何人,只要對那些文物有特殊的興趣,都可以提前預約,進入庫房觀賞,也可以拍照。他去世至今快 100 年了,但佛利爾美術館仍然遵循他的遺囑,任何一個人只要事先預約,都可以進庫房參觀指定文物。就這樣,我在佛利爾美術館的庫房參觀到了傳為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所繪的《洛神賦圖》。

但佛利爾的契約也有不太有利於博物館運作的一面。《贈品契約》特別禁止將館內藏品借往他地展出,也禁止別地收藏的藝術品進入佛利爾美術館展出。這樣就無法與別的博物館進行交流,特別是無法與中國的博物館合作借展。二十世紀 80 年代,賽克勒給史密森博物館再捐了一個亞洲藝術博物館,於1987 年對外開放。這個博物館就建在佛利爾美術館的旁邊,使用了一套行政與研究班子,並將這兩個博物館合併稱作佛利爾—賽克勒美術館。這樣就彌補了佛利爾美術館的缺陷,能夠與別的博物館進行館際交流了。來自中國湖北、山東等地博物館的文物都曾經在那裡展出過。

4

美國收藏的佛教藝術品的價值

——以佛利爾的收藏為例

美國博物館收藏的中國佛教藝術品,很多在學術研究上有著重要價值。

可以說,

很多精品十分適合我們作學術研究。

下面主要以佛利爾美術館收藏的作品來說明這個問題。

中國佛教藝術史上有幾次劃時代的改革,最大的一個改革就是佛像服裝的變革。北魏孝文帝做了一次漢化改革,把他們鮮卑族的風俗變成漢族的風俗。這種漢化改革反映在佛教藝術上,使佛的服裝從印度的袒裸右肩式與通肩式變成了中國式的「褒衣博帶」——即穿著寬大的衣服,系一根長長的帶子。位於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的主佛像就是一件穿著這種漢式佛裝的雕像。

這種漢式佛像是在南朝創造的。那麼南朝的這種新式佛像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為什麼會產生這麼一個理念,變印度式的服裝成為中國式服裝呢?如果我們能發現多一些的南朝造像,對這個理論研究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從現存北魏與南朝造像來看,著漢式佛裝的佛像,一般還具備著清秀的面容,削瘦的身軀,被人們稱作「秀骨清象」。佛利爾美術館收藏的這件鎏金銅坐佛像(圖 14),造於南朝的劉宋元嘉二十八年(451)。這尊佛像雖然穿著印度式的服裝,不是漢式的「褒衣博帶」裝,但面容與身軀卻表現著「秀骨清象」,即當時的南北朝人士欣賞的瘦瘦的男人形象,其實是一種病態美,代表著當時的審美風尚。通過這件造像,我們可以了解到,南朝漢式佛像的發展也是漸變的,不是突變的,它先是保持著印度式的外衣,發展了中國式的面容與身軀,然後還給佛像換上了漢式的服裝。

picture . 14

劉國之造金銅彌勒佛像,劉宋元嘉二十八年(451)

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這尊坐佛像是目前發現的南朝造像的幾個例子之一,對研究南朝佛像藝術十分重要,幾乎被研究中國佛像發展的著作提及,十分珍貴。

佛利爾美術館收藏了一件金銅坐佛像,紀年是北魏太和元年(477)(圖 15)。當時北魏佛像的服裝還沒有變成漢式的。但這佛像的風格與樣式跟南朝穿著印度式佛裝的佛像相似,而與別的那個時期的北魏佛像不同。很多學者的觀點是:南朝的漢式佛像傳入北方,是南北朝時期南方向北方影響的開始。實際上,在南朝的「褒衣博帶」式佛像傳到北方之前,南朝就已經開始影響北方了,這尊像就是南北之間交流非常重要的例子。

picture . 15

北魏太和元年(477)高氏兄弟造銅釋迦坐像,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另有一尊西魏時期雕刻的小型造像碑(圖 16)。它的背面刻著一尊菩薩站在一隻大象身上,有一個女人站在他的旁邊。這個女人肚子稍微大些,可以看出這尊像就是表現釋迦摩尼的前世如何托生到他母親的肚子的場景,這種題材叫「乘象入胎」。但傳統的表現這種題材的圖像都是一個女人躺在床上,在房間的一個角落有一個人騎著象向這個女人俯衝下去。所以,這造像碑的表現形式比較特別,跟傳統的乘象入胎圖像不一樣。

picture . 16

西魏張秩歡造像碑背面,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北周國建立在中國的西北部,北周流行的佛像風格和北魏的清秀不一樣,而是圓圓的臉,豐滿粗壯的身體。有的藝術史學者把這個特點叫直筒式,因為這種像一般都是直直地立著,如直筒一樣。這種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北周的前面是西魏,但是西魏國生產的大量造像仍是接受著北魏的影響,很難發現北周的樣式。佛利爾博物館收藏了一件石雕立佛像,其中的紀年是「二年歲次乙亥」(圖 17)。

picture . 17

西魏恭帝二年(555)晉定歡造石雕立佛像

因為它的風格是北周,就被學者們斷為北周。又因為沒有刻年號,只刻了二年,有人就認為是贗品,有人還把這個「二年」對應到了唐高宗(649-683 年在位)上元二年(675)年,因為這一年正好是「乙亥」年。

我認為,這件造像是在西魏時期刻成的,「乙亥」年爲公元 555 年,是西魏恭帝拓跋廓(554-557 在位)在位的第二年。這位皇帝不用年號,所以只刻「二年」。此像的重要性在於,在西魏末年,北周樣式就已經在西魏國形成了,這尊像對我們研究北周風格的淵源十分重要。

有一尊北齊佛造像上刻著兩個次要人物,他們是外道尼乾子與鹿頭梵志(圖 18)。這兩個人屬於外道,就是佛教以外的別的宗教的信徒,最後被佛收服成為佛的護法。在佛教藝術里,外道經常表現為又瘦又老的男人形象,僅僅穿著短褲,沒有華麗的衣服。在北魏的許多佛教藝術中表現尼乾子與鹿頭梵志配對出現,但在北齊的造像中卻很少見,這是這件造像的珍貴之處。

picture . 18

北齊立菩薩一鋪七尊石雕像,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盧舍那佛是佛教里的法身佛,對他的信仰主要來自《華嚴經》,經里記載了盧舍那佛以及他的世界。在佛教藝術中,有一種特殊的造像叫「盧舍那法界像」,表現的也是一尊佛像,但身體表面描繪或刻滿了《華嚴經》里記載的情節或是世界。

可能由於工藝複雜,這種像不多見,主要造於北齊、北周、隋、唐時期,目前發現最晚的可到遼代。迄今已經有很多學者研究過這種題材造像,主要是考證盧舍那佛身上刻著非常精美的圖像。佛利爾美術館收藏的這尊像,是目前發現的「盧舍那法界像」里雕刻內容最多的一尊像,可以斷為隋代(圖 19)。

picture . 19

盧舍那法界佛像正面,隋代,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但個別學者認為它可以斷到北齊。如果要研究這種題材的佛像,就離不開這尊造像,可見它的珍貴之處。在這尊像的身體正背兩面,刻滿了來自《華嚴經》的情節。如在它的正在腹部位置,刻有馬和眾多的佛教人物,都可以和《華嚴經》的記載相對應(圖 20)。

picture . 20

盧舍那法界佛像正面局部,隋代

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唐朝的武則天(624-705 年)信佛。在首都長安城中有一座皇家寺院,叫光宅寺,武則天就給這個寺院捐築了一個七寶台,以象徵未來佛彌勒下生人生的七寶。之後,當朝的達官貴人們為了給她捧場,就捐錢造像,鑲在七寶台上,大概有 30 多件。在民國初期,這些像經古董商之手流入日本和美國,只有 6 件仍然留在國內。這是最能表現唐代皇家長安造像風格的一批造像,非常珍貴。佛利爾收藏了兩件,都是十一面觀音像(圖 21)。

picture . 21

唐長安城光宅寺七寶台十一面觀世音立像,

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宋代流行由中國藝術家創作的水月觀音像,就是坐在水池邊,看著水中月亮的觀音。這種造型的觀音像在唐朝出現,宋朝以後流行至今。但迄今為止很少發現有紀年的。佛利爾美術館收藏的這尊水月觀音像在背後刻有題記,說明是在北宋元祐六年(1091)由信徒慕子白造的,所以十分珍貴(圖22)。

picture . 22

北宋元祐六年(1091)慕子白造觀音

石雕像正面,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從唐代初年開始,佛教徒們造了很多石雕經幢,就是在一座高低大小不等的八面形的石柱上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公元 679 年,北印度僧人佛陀波利首次將該經譯為中文,是關於該經最權威的譯本。這種經幢一般立在公路兩邊、寺院內或地墓地。按該經上所說,如有人從石經幢旁邊經過,幢的影子照到此人的身上,可以消災除禍興業,還可延長福澤到後世子孫。立在墳墓旁邊經幢可以保佑祖先及後世子孫。石經幢一般都比較簡單,而在幢頭上刻有密教的曼荼羅圖像很少見到。我發現一座刻有簡單曼荼羅的唐代石經幢。這個幢頭是明代的,表現的曼荼羅比較複雜,顯得珍貴(圖 23)。

picture . 23

明代石經幢頭,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4

結 束 語

上面給大家主要介紹了三種人為美國博物館的中國收藏做出的貢獻,他們是學者和策展人、古董商、私人收藏家。可以說,學者和策展人用他們對中國藝術史的知識為博物館挑選和購買有歷藝、藝術價值的文物,收藏家以他們的個人興趣愛好為好自己收藏,而古董商是溝通文物產地和學者、策展、收藏家的橋樑。在古董行業中,上世紀前半葉的兩個最出名的古董商就是盧芹齋和山中商會。私人收藏家的收藏,大部分的最終去向都是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因為只有把自己的東西捐獻給了博物館,他們的收藏與名字才能被人類永久地保留與紀念。而美國各地的大小士有物館都是以私人收藏家的捐贈為基礎的。

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 200 多萬件中國文物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收藏著,但還有約 800 萬件中國文物還在私人收藏家手裡。總共外流的中國文物約有1000 萬件左右。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文物與古代藝術寶庫,值得我們去探尋。以上介紹了一些佛教文物在研究藝術史上的價值,只能使我們窺見這些外流文物價值之一斑。

圖·文 | 常青

本文轉載自《藝品》2018年第一期,原標題為《美國的中國佛教藝術收藏及其研究價值》,如需轉載,請聯繫《藝品》編輯部

大象佛學圖書館平台聲明

本文來源 | 佛像雕塑藝術|,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正聞熏習 柔和質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佛經中關於禁止吃肉的經文即素食之依據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