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尼斯湖水怪」化石被找到,生物學家:屬長脖爬行類,已滅絕
在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疑似「尼斯湖水怪」的遠古生物遺骸,化石顯示這是一隻巨大的長脖子生物。
據古生物學家判斷,這隻史前生物的學名是薄板龍(elasmosaurid),一種生活在恐龍時代的四鰭海洋爬行動物,從鼻子到尾巴長達11米,與標準電線杆一樣長。這個新發現的「海怪」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已知薄板龍。
阿根廷拉普拉塔國立大學的古脊椎動物學家,何塞·奧格利曼(José O"Gorman)說:「它不僅長得很長,而且還非常結實,活著時重達近15噸,它是已知最大的薄板龍。」
其實早在1990年,研究人員就在南極洲的西摩(Seymour)島上發現了這隻巨大的遠古「海怪」,但因為它非常龐大,化石所在的岩塊又非常堅硬,所以在2005年、2012年和2017年,分了三次才將化石完全弄出來。十幾年的時間中,科學家們一共收集了近800千克的化石。
化石所在的地質層,距離白堊紀—古近紀(K / Pg)邊界僅2.3米。白堊紀—古近紀邊界十分著名,它產生於6600萬年前,當時一顆10千米長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導致了非鳥類恐龍和海中爬行類的滅亡。
奧格利曼表示,鑒於化石靠近白堊紀—古近紀邊界,這隻古老的海怪很可能生活在大滅絕前3萬年的海中。
從骨骼上看,奧格利曼不敢確定海怪就是薄板龍,因為它的化石與其他標本的重疊不足,無法判斷他具體屬於哪一類,它甚至可能屬於一個此前從未發現的新物種。目前將其暫時歸類為薄板龍。
奧格利曼發現,海怪的部分椎骨融合在一起,表明它是一個完全成熟的成年體,儘管體型巨大,但它的頸部並不像其他薄板龍那樣細長,實際上這隻海怪只有較少的頸椎,研究人員稱之為「小墩子」(stocky)。
據推測,這隻海怪吃無脊椎動物,例如水母、烏賊和章魚等。奧格利曼說,這個標本的巨大尺寸表明它所在的生態系統不錯,充滿了大量美味的食物。他補充說,這種富足的生活到大滅絕時戛然而止。
關於這隻薄板龍的研究,將在年末的《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期刊上發表。
參考資料:《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
你認為這隻薄板龍跟「尼斯湖水怪」有關係嗎?歡迎留言、分享。
請隨手點贊、關注、轉發。支持原創!
※參觀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遊客驟增40%,去那裡遊覽安全嗎?
※古代男子與50隻鳥埋在同墳墓,考古學家:他的職業出現在遊戲中
TAG:廁讀大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