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聽說「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論語心得第14集
論道,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替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孔夫子告訴我們:一直聽說「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在這茫茫天地,芸芸眾生之中,人類一生本就是渺小但是寶貴的。做好人生的規劃,已經是現代人普遍重視的話題。
在距今近千年的先秦時代,就在孔夫子看著流水興嘆的同時,他也對自己,對弟子,也對後世描述了這樣的一種人生軌跡: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這是一個簡約人生坐標,在這個坐標上,有幾個重要階段被特別地強調出來。其中之一,便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三十而立」。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所以,古代的「三十而立」便是立於「禮」。簡單說,就是確立心中的道德信仰與外在的行為規範。
時代在變。在兩千年後的今天,古訓「三十而立」,又是求我們「立」些什麼呢?
01
立價值觀
堅定內心,不再彷徨
黑格爾在曾提出過「正、反、合」理論,對應人生的三個階段。
人最早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正的,比如在小學的時候,筆者就被老師教育,人與人之間是充滿愛的,成年世界所謂的算計都是錯誤又骯髒的,這些看不見的規則,距離我還有很多年。
但是長到十幾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受到的正面教育並不現實,因此就會出現比較強烈的逆反心理,二十多歲剛剛步入社會時,我們看到更多的是現實的無奈。於是,我們有了少年維特的煩惱。覺得生活中滿是絕望、冷漠、心機和欺騙。
這時候的我們,似乎都成了「小憤青」。這個時候,青春的成長有它特有的蒼涼,這就是我們人生中「反」的階段。
當我們走到了三十歲,便是到了人生「合」的階段,就是既不像十來歲時覺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歲時覺得一片慘淡。
三十而立的這個「立」字,首先是內在的立,然後才是在社會坐標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內立其心,外立其身。
三十歲這個年紀,最適合建立心靈的自信。這種自信不是睥睨一切的對立,而是人與外界環境的一種融合與提升。是一種「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淡然氣魄。
這是中國人對於山水的一種感受,它從不以征服為重,重在山水對自我的提升。就像走到了江河的盡頭,這一路的風景,對自己是一種拓展;擁抱著漫天雲海,也並不是我把高山踩在腳下,而是說我站在山頂,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
所謂「六經注我」,不正是這樣一種境界嗎?
孔子的這一人生智慧,對我們今天仍很有啟發,在我們今生的修行中,我們首先要把握生命中能夠把握的東西,其它玄之又玄,沒有答案的疑問,就交給歲月去磨合,就這樣聚沙成塔般的慢慢積累,到了該立的年齡,自然就立了起來。
所謂「三十而立」,並不是通過外在的社會價值的標杆來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內在的心靈衡定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並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
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內心真正認定的事情,這,就是「立」的智慧。
02
立責任意識
坦然面對,勇於承擔
孔子也曾經說過「德不孤,必有鄰」
品德高尚,有責任感的人,他身上的善意也給周圍的人帶來正能量,於是我們看到那些負責任有擔當的人,身邊總有光環圍繞。
如果人生如四季,三十歲的您,正好身處在清如水,明如鏡的初秋時節。上有父母,家人需要你的扶持,下有幼小的孩子需要您去引導。
當一個人的人生走到了三十歲,他的生命,早已不光是為了自己而存在。2012年度感動中國的人物陳斌強,就是這樣的一個男人。
陳斌強9歲時父親車禍去世,媽媽獨自撫養三個孩子長大。2007年,媽媽得了老年痴呆症,喪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陳斌強的姐姐在無意中提到,媽媽最大的願望就是和兒子住在一起。陳斌強回憶起多年來媽媽對自己的付出,他決定再困難也不會丟下媽媽。
擔心母親無法受到良好的照顧,他拒絕了妻子將母親送去敬老院的提議。為了能每天親自照顧母親,他每天都用兒時母親用來背著自己的布條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著電動車行駛30公里去學校上班。
開始同事們都不太理解,說:「這樣帶在身邊照顧,一兩天倒可以,一年兩年怎麼吃的消?」可陳斌強做到了,一連五年,風雨無阻帶著媽媽上班。
盡要照顧一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談何容易呢?可是陳斌強的教學任務卻一點也沒落下,他教著兩個班語文,負責教初一學生廣播體操,總管學校體藝2 1活動。他總說:「我是跑著走的。」
三十歲的責任,是讓孩子看到早上最美的朝霞,讓妻子看到正午最暖的陽光,讓父母看到天邊最紅的夕陽,讓自己看到腳下要走的道路。
03
立人生方向
堅定選擇,堅持初心
有人說,人生最難走的路是心路,不忘初心很難,堅持初心更難。
佛說:「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佛還說:「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只要不失去方向,就永遠不會失去自己。」
人生方向又是什麼呢?
荷馬史詩《奧德賽》中有一句名言:「沒有比漫無目的地徘徊更令人無法忍受的了。」
所謂人生方向,就是人生的理想和目標,就是要明確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又該做深什麼,知道自己該往哪兒去,又該如何去。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自幼聰穎,過目不忘。從小跟著父親遊歷各地,看盡了人間疾苦,在「而立之年」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一生堅持「變法」,執宰天下。
徐霞客自幼勵志行遍天下,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苦跋涉,終於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終成大家。
夢想,是奢侈品。所以在追夢的路上,我們看到有些人用一顆赤子之心面對挑戰,有些人,卻選擇向現實妥協,隨波逐流;
汪國真說,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三十歲,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在這個年齡段,一定要確立好自己的人生髮展方向,堅定一條人生之路。
泰山上有這樣一幅楹聯:「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這是古人對於山川的一種敬仰之情,這句話講的不是征服山川,而是追求對自我的提升。登上山頂,你就是山頂上的又一座峰巒。
人生就是如此,你要攀登的一座又一座山峰就是自己的內心。
三十歲的人生,未來有無盡的可能。
在這個剛剛成熟的年紀,你需要「立」下責任、「立」好方向、「立」穩價值。
唯有如此,才能在這個紛亂的大千世界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一個人做到這三點,才叫有修養論語心得
※訥言敏行,是君子說話做事的最高境界論語心得第7集
TAG: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