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獲得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6月14日,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國科大納米學院院長、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王中林斬獲這一世界性的大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該獎項評選委員會評價王中林教授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重大貢獻,認為這一領域「將對人類和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利益」,「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獎章)
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是一項著名的世界性科學大獎,由世界文化理事會(World Cultural Council)設立,每年頒發一次,目的是表彰和鼓勵世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大研究進展,授予為人類帶來福祉的傑出科學家。該獎獲獎人由來自50個國家和地區的124位世界著名科學家組成的跨學科委員會選出,委員會成員包括25名諾貝爾獎得主。
王中林院士憑藉在微納能源和自驅動系統領域的開創性成就獲得本年度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世界科學獎評選委員會對王中林教授的科學成就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他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研究方面做出了影響深遠的開創性貢獻,使人類從環境和生物系統中獲取能量這一全新的技術成為現實,並認為這一技術「有潛力徹底改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
評選委員會充分肯定了王中林教授創立的研究領域給世界科技和工業界帶來的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認為這些發現和突破已經引發世界範圍內學術界和工業界對納米能源與自驅動系統技術的興趣與努力,這些應用將對人類和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利益,並且認為他發明的海洋藍色能源技術,「有可能從海浪中獲取大量能源以解決世界未來的能源需求」。
選評委員會在認可王中林教授在科技領域貢獻的同時,也對他在物理學領域取得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認為他首先證明了納米發電機起源於麥克斯韋的位移電流,建立了利用機械能為移動感測器供電的原理和技術路線圖;認為他對摩擦帶電物理學闡釋解決了一個2600年的科學問題,為摩擦電納發電機奠定了理論基礎。
最後,評選委員會對王中林的個人品質和學術水平作出了高度評價,認為他是一位「天生的領導者,總是非常善良,鼓舞人心,充滿活力,對與他合作的每個人都有積極的影響」。此外,評選委員會對他在學術上取得成績表示欽佩,認為他對世界納米技術界產生了巨大影響。目前,王中林已經發表論文1500餘篇,包括55篇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上發表的文章;根據Google Scholar的統計,他的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20.6萬次,標誌學術影響力的H指數為226。
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以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名字命名,象徵著國際科學界的崇高榮譽。該獎項從1984年開始每年頒發1次,每次獲獎人數僅為1人,之前已有35名科學家獲得此獎項,其中包括4位諾貝爾獎得主,即: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Sherwood Rowland,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Ahmed Zewail,2001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Paul Nurse和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 Fraser Stoddart。此外,世界文化理事會還每兩年評選一次「愛因斯坦世界藝術獎」、「愛因斯坦世界教育獎」。三個獎項總計已產生了74名獲獎人,尚無華人獲此殊榮,王中林教授此次獲獎開創了華人獲得該獎的歷史。頒獎典禮將於今年10月2-4日在日本舉行。
(來源: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
※自主招生測試下周啟動,清華北大都測立定跳遠
※為博女友一笑 大學生高消費將家中存單「偷梁換柱」28萬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