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這5種「黃金」食物,補脾養胃,吃出好氣色
中醫有言: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意思是,脾胃負責轉運吸收人體所需的營養,並散布到全身,稱得上是推動全身血液循環的第一動力。
脾胃如此重要,但很多人卻不懂得照顧好它們。一到夏天吃冰激凌、喝冷飲、在外大快朵頤,享用各種油膩大餐,這樣做就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傷害脾胃上。
若經常有以下癥狀,就表明你的脾胃有些虛弱了:
? 吃點東西就覺得撐;
? 食慾很好,卻只長膘不長氣血;
? 經常頭昏、頭重、乏力愛犯困。
養脾胃,首推5種黃色食物。中醫認為,脾在五行中屬土,而黃色在五行中同屬土,兩者剛好對應。因此,多吃點黃色食物,促進脾胃健康,可是一點也不假。
5種「黃金」食物,補脾又養胃
1、地瓜:補脾益氣
地瓜是黃色食物?很多人一口驚:你沒跟我開玩笑吧?它明明是紅色的。
其實煮熟的地瓜,它的瓤是金黃色的,因此地瓜是地地道道的黃色食物。
從中醫來說,地瓜,味甘性溫,有助益氣力、補脾胃。
此外,它還富含黏蛋白,這是一種多糖和蛋白質的混合物,能增強血管壁的彈性,避免人體發生動脈粥樣硬化。不僅如此,地瓜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有通便功效。
但地瓜澱粉含量也很高,一天不能吃太多,否則會引起胃酸過多、燒心、胃腸道脹氣等癥狀。
建議
每天吃150克—200克即可,如果是老人和小孩的話,建議100克左右。
推薦食譜:地瓜粥
1、大米沖洗乾淨後倒入砂鍋,加入清水,大火煮開後轉最小火煮約半小時,其間不時用勺子攪拌一下以防粘底。
2、把地瓜洗凈去皮後切成塊泡在水裡防止氧化變黑,待大米煮到微熟時,放入地瓜攪拌均勻後蓋上蓋子,一起用小火煮約20分鐘即可。
健康功效: 生津止渴,降血壓
2、土豆:補氣健脾
中醫認為,土豆味甘、性平,具有補氣、健脾的功效。它還含有大量的蛋白質、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可以增強脾胃的消化功能。
此外,土豆所含的維生素是胡蘿蔔的2倍、大白菜的3倍、西紅柿的4倍,維生素C的含量是蘋果的4倍,對於呵護皮膚、美白抗皺都有很好的效果。
推薦食譜:家常土豆泥
1、將土豆削皮洗凈,放入水裡煮半小時左右。差不多時用筷子試探,能輕鬆地戳到內部就說明可以了。
2、把土豆撈出,瀝干水,用工具把土豆攪碎。
3、放入適量的牛奶和黃油或者乳酪,繼續攪,直到攪勻成泥狀,可以加入海帶粒和胡蘿蔔粒等其他配料,這樣開胃的土豆泥就做好了。
健康功效:和胃健脾,老少皆宜。
3、南瓜:健胃消食
南瓜中所含的果膠,可以保護胃腸道黏膜免受粗糧等粗糙食物的刺激。
另外,南瓜還能促進膽汁分泌,加強腸胃蠕動,是健胃消食的好幫手。不僅如此,他所含的胡蘿蔔素是瓜類中最高的。
而從中醫來說,南瓜性味甘、溫平、無毒,可潤肺補脾,更是補血佳品。平時手腳比較冰涼、易疲倦、貧血的朋友可以常吃。
推薦食譜:南瓜蒸肉
1、南瓜洗凈切開,掏出內瓤。
2、將肉切成片,用豆瓣醬和蒸肉米粉拌勻,腌上一小會。
3、把腌好的肉塞入南瓜中、上鍋蒸40分鐘左右即可。
健康功效:此菜品含有鈣、磷、鋅等多種營養素,以及蛋白質、脂肪等多種營養成分,對於產後新媽媽補充鈣、預防貧血有很好的效果。
4、黃豆:「綠色乳牛」
1斤黃豆,其蛋白質含量相當於3斤雞蛋,4斤牛奶,2斤瘦豬肉,可見其「植物肉」、「綠色乳牛」的美譽的確實至名歸。
而黃豆榨成豆漿對養脾胃也極有好處,在《延年秘錄》中就有提到喝豆漿可「長肌膚,益顏色,填骨髓,加氣力,補虛能食。」
《本草綱目》中也記載:「豆漿利水下氣,制諸風熱,解諸毒」。中醫理論認為,豆漿性平味甘,滋陰潤燥。
所以,早上來杯豆漿,比牛奶還好哦,既可提氣色,還可美容養顏。
推薦食譜:燉五香黃豆
1、將黃豆去雜,用溫水浸泡一天,淘洗乾淨。
2、分別將蔥、姜切碎末。
3、將炒鍋置於旺火上,加入清水和黃豆,撇凈浮沫,撒入八角、花椒、桂皮、蔥末和薑末等配料。
4、用小火燉至熟爛,加入精鹽燒至入味,淋上香油即可。
健康功效:補鈣、補鐵
5、玉米:滋養脾胃
玉米味甘,可以入脾胃,具有滋養脾胃、促進胃部食物消化的作用。此外,它還是粗糧中的保健佳品,富含纖維,有助淡斑美膚。
在蔬菜界中,如果要評出性價比最高的「護膚品」,非玉米莫屬了!
推薦食譜:玉米豆角排骨煲
1、木耳提前泡發洗乾淨,玉米和豆角都洗凈切斷。
2、鍋內放水和排骨,煮兩分鐘再撈起來洗凈瀝水。
3、把過水的排骨和玉米放入鍋內,一次性加入適量的冷水燒開後撇掉浮沫,加入料酒和薑片轉小火燉一小時。
4、加入豆角和木耳繼續燉10分鐘左右,再加鹽和少許胡椒粉、味精調味即可。
健康功效:健脾、祛濕、補腎、活血化瘀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END——
⊙版權聲明:文章選自健康圈,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佩蘭
⊙運營編號:YNZY0003
TAG:雲南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