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萊菔子
萊菔子Laifuzi
RAPHANI SEMEN
來源
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蘿蔔 Raphanus sativus L. 的乾燥成熟種子。
產地
全國各地均產。
圖片
圖片點擊可放大
相關名
萊菔、蘿蔔種、杜蘿蔔子、蘿蔔子、炒萊菔子、炒蘿蔔子。
採收加工
夏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晒乾,搓出種子,除去雜質,再晒乾。
飲片炮製
萊菔子 除去雜質,洗凈,乾燥。用時搗碎。
性狀鑒別
本品呈類卵圓形或橢圓形,稍扁,長2.5~4mm,寬2~3mm。表面黃棕色、紅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圓形種臍,一側有數條縱溝。種皮薄而脆,子葉2,黃白色,有油性。氣微,味淡、微苦辛。
性味歸經
辛、甘,平。歸脾、胃、肺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甘消散,質重而降,平而不偏,藥力較強。入脾、胃經,善消食除脹,治食積脹滿;入肺經,善降氣消痰,治痰壅咳喘。
功效
消食除脹,降氣化痰。
主治病證
(1)食積氣滯之院腹脹滿。
(2)痰涎壅盛之氣喘咳嗽。
配伍
萊服子配紫蘇子、芥子:萊服子性平,功能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紫蘇子性溫,功能止咳平喘、降氣消痰、潤腸通便;芥子性 溫,功能溫肺化痰、利氣散結。三葯相合,既溫肺化痰,又降氣止咳平喘,且消食除脹通便,治寒痰喘咳有效,兼食積便秘者尤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2g,打碎入煎;或入丸散。消食宜炒用。
使用注意
本品辛散耗氣,故氣虛及無食積、痰滯者慎服。
藥理
本品有助消化、鎮咳、祛痰、抗菌、降血壓及抗炎等作用。
故事
據傳,慈禧有一年做壽,遊園看戲又品嘗各種壽字圖案的佳肴,一時高興而吃多,病倒了,精力日衰。要太醫每日給上等人蔘煎獨參湯進行滋補。開始有效,後來非但不效,反而覺得頭脹、胸悶、食慾不佳、愛怒、鼻流血,太醫無策,即張榜招賢「凡能醫好病者必重賞」。3天後,有位走方郎中(也有資料說是蘇州名醫曹滄州進京為慈禧治療),對皇榜細加琢磨,悟出了太后發病機制,便揭下皇榜。郎中從藥箱中取出了三錢萊菔子,細研後加麵粉用茶水拌,做成粒丸子,用錦帕一包呈上,且美其名日「小羅漢丸子」,囑咐每日服3次,每次1粒。
太后服下1丸止鼻血;2丸下去,除內脹;3丸服下,能吃飯。太后大喜,賜給郎中一個紅頂子(是官銜的標誌)。當時盛傳「三錢萊菔子,換了個紅頂子」。
光緒短命,4歲登基,在位34年,38歲即夭亡。主要原因是政治失利,濫用補藥,不重視養生。康熙與光緒不同,康熙熟諳醫理藥性,從不亂服補藥,認為「服補藥大無益」,所以他攝政61年,享年69歲。據《清官秘史》云:光緒患有痰涎壅盛,腹脘脹痛,要太醫開補藥,太醫尊旨,光緒服後日漸加劇。後來,在煎藥時下醫偷偷在葯中加入一把萊菔子,一劑病減,二劑身輕,三劑病癒。說明萊菔子化痰行氣消積,有「推牆倒壁之功」。
名醫張錫純認為:「無論生或熟,皆能順氣,開郁消脹除滿,此乃化氣之品,非破氣之品」,「萊菔子炒熟為末,每飯後移時服錢許,藉以消食順氣,轉不傷氣。因其能多進飲食,氣分自得供養,若用以除滿開郁,而從參、芪、術諸葯佐之,雖多服久服亦何至傷氣乎」。但《本草從新》說:「虛弱者服之,氣喘難布息。」但「葯雖相惡效相成」,如人蔘配萊菔子同用,參補元氣(指人生理活動基本功能),而萊菔子是消胃腸消化不良的胃腸脹氣。萊菔子生用性善上行,炒用性下行,搗爛使藥性易溶出。
掃描海報二維碼,即可免費收聽
※眼乾、眼澀、口苦、口臭,都可以找蒲公英幫忙!
※手診——乳腺增生
TAG:醫承有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