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世紀之爭!小龍蝦蝦頭究竟是精華還是翔?能吃嗎?真相來了

世紀之爭!小龍蝦蝦頭究竟是精華還是翔?能吃嗎?真相來了

夏天一到,城市的夜晚異常熱鬧。叫上三倆好友,夜生活走起~

說起炎炎夏日的夜宵之王,那小龍蝦必須榜上有名。

麻辣小龍蝦、十三香小龍蝦、蒜蓉小龍蝦、清蒸小龍蝦、金沙小龍蝦、油燜小龍蝦、避風塘小龍蝦...超多種烹飪方法,每一種都無敵好吃。

搭配冰啤酒「噸噸噸」直達胃底,十分過癮~滿足~

那麼問題來了。

歷年來圍繞小龍蝦的蝦頭能不能吃的話題爭議不斷:有人說吃蝦頭等於吃shi,又有人說蝦頭的蝦黃是精華,吸一吸更得勁兒。

雙方各持一詞,卻始終沒能得出結論。

滿懷好奇的所長翻閱無數資料,終於!讓我找到了答案。

吃蝦頭吃的不是shi,而是...

按照慣例,所長先介紹一下小龍蝦。

大家是不是不知道小龍蝦有個大名:克氏原螯蝦。螯蝦隸屬節肢動物,顧名思義,身體是一節一節組成的,整個身體大概有20節。

看這張圖就知道——

最前面的頭部佔據5節,中間胸部約8節,它倆一起組成頭胸部,但一般情況下我們總是直接稱它們為蝦頭。

後面是腹部共7節,最後連接蝦尾。去除掉蝦頭和蝦尾,中間的部分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龍蝦肉。

而小龍蝦的器官幾乎都集中在頭胸部位置,內有胃、心臟、心、肝、脾、腎、肺等等。

重點來了,胃!

胃裡面儲存著小龍蝦未消化的食物,會讓我們誤以為是蝦屎。然而真正的蝦屎早就經過腹部的蝦線(腸道)一路來到尾部的肛門排出。

網上有許多小龍蝦處理方法,步驟大同小異,其中第一步往往會提到小龍蝦買回家後先用清水養幾個小時(通常情況下3~4小時),能讓小龍蝦把胃裡的廢物排乾淨。

所以,吃蝦頭會吃到蝦屎的說法顯然不成立,頂多就吃到還沒變成蝦屎的胃內殘留物咯。

不過如果是自己在家烹飪小龍蝦,一般都會把頭部里灰黑的胃挑出來扔掉滴~

蝦黃是精華,但也是糟粕!

OK,吃蝦頭不是吃蝦屎的問題解決,那備受大家喜愛的蝦黃到底為何物呢?

還得繼續扒一扒蝦頭的其它器官。

依照上圖看,難道蝦黃就是小龍蝦的生殖器官?

可能有人會說,不對啊,蝦黃不是雌性小龍蝦的蝦卵嗎?上圖是雄性的生殖器官,怎麼可能有蝦黃?

其實,這就是很多人的誤解,因為蝦黃的真實身份是小龍蝦的肝胰腺,是內臟來的,日常負責促進消化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蝦黃佔據整蝦重量的5%左右,自身的水分、脂肪、蛋白質含量都挺高,蛋白質的含量是最多的。

此外還富含各種礦物質元素,鈣鎂銅鋅鋁鐵錳...滿滿的營養物質,於是乎也符合了大家口中「蝦黃是精華」的說法。

但是!!

小龍蝦的鰓就在肝胰腺旁邊。

小龍蝦靠鰓過濾掉水中雜質,自然地變成了吸收毒素的地方,很容易將生長環境中接觸到重金屬堆積在此,產生病原菌、寄生蟲等等。

因此一不小心就會污染到旁邊的肝胰腺,此時精華變成了糟粕,吃與不吃,還看個人抉擇。

惜命和愛乾淨的小夥伴,麻溜兒地丟掉蝦頭吧。

不吸蝦黃即暴殄天物的同學,你看廣東人連福建人都吃,區區蝦頭,要注意的是不要吸到其它器官。

不過有句老話這麼講:凡事講究一個度。再好的精華吃太多身體也會有負擔滴,適量適量~

對於所長來說,個人更偏向從商店購買的小龍蝦去除蝦頭再吃。畢竟我們也不知道商家到底把蝦清洗乾淨了沒,可能為了方便,只過一遍清水就直接烹飪也說不定。

如果是自己買新鮮小龍蝦製作,處理蝦頭部分,可以仔細地把胃跟鰓摘掉,保留蝦黃。

自己做的知根知底,吃得安全又開心。

小龍蝦都是重金屬?不能吃?

話說回來,所長還曾聽過「小龍蝦含重金屬,不能吃」的說法。

理由是小龍蝦生命力頑強,即使在污染嚴重的水質環境還能繼續生長。

的確,小龍蝦擁有超乎想像的生命力,但是說小龍蝦身上都是重金屬,這種說法太以偏概全了。

有些野生小龍蝦生長在污水排放嚴重的工業區,體內含大量重金屬在所不免。

只是目前市面上的小龍蝦大多為人工養殖,水體污染問題的可能性相對比較小。

除此之外,小龍蝦自身的機制能將一部分毒素轉移到外殼上,並且隨著生長外殼脫落,毒素被排出體外。

剩下的部分則會堆積在頭部的器官里。所以還是一樣的道理,鰓跟胃一定一定不要吃!

好啦,所長嗶嗶完畢。

所長能力有限,關於夏日小龍蝦小科普內容如不夠精確、全面,歡迎各位補充~

所長寵粉時刻:到玩物所公眾號(ID:iwanwusuo)對話框,回復:我要紅包,即有機會獲得微信紅包!

參考文獻:

劉文倩.克氏原螯蝦蝦黃多不飽和脂肪酸富集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4.

螯蝦解剖pp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科技 的精彩文章:

酷似索尼旗艦 Galaxy Note 10新渲染圖曝光
高通、華為、三星搶著用:ARM A77、G77核心深度解讀

TAG:雷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