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賜給功臣免死金牌,他看了三天三夜,摔地上說:這是逼我造反

皇帝賜給功臣免死金牌,他看了三天三夜,摔地上說:這是逼我造反

熟悉歷史劇的人都知道,古代有一個價值連城的「勳章」,名為「丹書鐵券」,又稱作免死金牌,據說無論犯了多大罪行,只要手裡有這塊牌子就能抵命,不過古代帝王陰晴不定,也有手握丹書鐵券而人頭落地的例子,據說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獲封丹書鐵券,「爾免二死,子免一死」,結果最後還是被滿門抄斬,因此這玩意不是萬能的,還得看皇帝臉色。

而且丹書鐵券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拿到手的,只有那些開國大將,朝廷忠臣才有機會享有這種權利,之所以被命名為「丹書鐵券」,原因是用硃砂寫成,整體呈現圓筒瓦形,有左右兩塊,左邊部分發放給功臣良將,右邊部分保存在宮內,真正用到的時候,會將兩者結合起來辨別真偽。

早在西漢時期,劉邦坐穩江山以後,為了籠絡人心,命人打造丹書鐵券作為獎賞送給功臣,當時鐵券只是一個榮耀的象徵,還沒有抵命的價值,等到南北朝時期,丹書鐵券十分流行,北魏皇族幾乎人手一份作為防身用途,到了隋唐年代,丹書鐵券作為一個常規的制度,但凡對過國家有功的人都有資格得到。

雖然擁有了鐵券就代表著自己有一次死裡逃生的機會,不過這更像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榮耀的同時,也象徵著自己表現得過於突出,時常會被皇帝「關注」,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據說史上最有價值的丹書鐵券在李穆手中。

可能很多人對李穆不熟悉,當時北周太祖外出征戰被敵人重重圍困,眼看沒有脫身的機會,宇文泰不願做階下囚,想做拚死一搏,就在危急時刻援軍竟然趕到了,其中的一個年輕將領李穆橫衝直撞,從千軍萬馬當中就出了宇文泰,事後宇文泰十分感激,為表嘉獎賞賜李穆丹書鐵券,規定可以免除十次死刑。

要說李穆這個人對朝廷忠心耿耿,得到免死承諾以後,李穆並沒有心高氣傲,反而更加為國盡忠,邙山一戰,李穆慘敗,對此宇文泰並沒有追究,反而在他返回朝廷以後賞賜了許多駿馬,之後又被封為太僕、大將軍,李穆曾擔心自己功勞太大而受到君主猜忌,對於賞賜堅決不受,對此宇文泰百般寬慰,讓他放心。

鑒於君臣和睦,所謂的免死金牌也失去了意義,當然皇帝發放鐵券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籠絡人心,不過放任權臣做大,又會影響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因此那些功勞極大的人,很多都死於非命,因此對這些人來說,丹書鐵券太重要了,至少是一個保障,得到這份承諾以後,可以放心大膽的「為國盡忠」。

當然不是所有的承諾都有兌現的那一天,唐朝時期,李世民掌權之後,為了賞賜宗族勢力,堂兄弟們幾乎人手一份,朝廷規定整個李唐王朝都有效,也就是說只要李氏統治天下一天,這些人就沒有性命之憂,結果到了李治坐天下的時候,就翻臉不認賬了,並且開始動手政治那些手握「鐵券」,狂妄自大的人。

第一個就是曾與李世民關係極好的李道宗,雖然手裡有李世民許下的承諾,到了現在卻失去了用處,被果斷的殺掉了。朱元璋打下天下以後,封了六個公爵,許多人都得到了朝廷賞識,拿到了丹書鐵券,但是結果表明不能用常人的思想去揣測朱元璋的內心想法。

縱觀洪武一朝,所有能打的功臣下場都十分凄慘,導致後來朱允炆無人可用,在朱元璋的心裡,不能忍受任何一個人染指皇權,一旦引起他的猜忌,只能慘遭毒手,而且朱元璋心機頗深,據說在賜予功臣丹書鐵券的時候,曾在上面刻了一行小字——「謀反除外」,以這個為借口屠殺,也不算違背了承諾,這件事也讓人感受到了朱元璋的心機有多深。

當然這樣做的人不止朱元璋一個,因此許多人在獲得丹書鐵券的時候,內心不是欣喜而是驚慌,害怕皇帝會懷疑自己,李懷光就是這樣一個人,據說李懷光原本不姓李,只是一個無名小卒而已,經過自己步步努力最終得到了朝廷認可,賜姓為李。

李懷光能力出色,加上仕途總有高人相助,因此步步高升,一路做到五洲節度使的高位,李懷光為人正直,從不徇私舞弊,即便是親人作亂,也會毫不猶豫的懲戒,因此贏得了一眾好評,公元784年,涇原兵變,叛軍一路共大致長安,皇帝被迫出逃,還是李懷光護衛左右,完成了一個將領的職責。

不過李懷光的直性子惹惱了許多人,仗著自己有功在身,驕傲自滿,使得許多人在皇帝面前打小報告,對此李懷光竟然上奏朝廷,請求將這些「奸臣」殺了滅口,結果激怒了皇帝,為何反對他的人都成了「奸臣」呢?

為了消除隱患,皇帝命令李懷光出兵鎮壓叛亂,大勝之後返回朝廷,唐德宗賞賜了他一塊免死金牌,到手之後李懷光非但沒有感恩,反而感到一陣恐懼,自己多次取勝,都沒有這個待遇,為何這次卻被授予免死金牌了呢?李懷光看了金牌三天三夜,直到看到一行小字,他氣憤地將金牌摔在地上說:這是逼我造反!

隨後就聯合叛軍首領一起造反,沒過多久起了內亂謀反失敗。朔方名將將李懷光殺死,割下他的頭顱向敵軍邀功請賞,而他的兒子也死在內鬥之中。

唐德宗在李懷光死後,沉吟很久,說:「將他的屍體帶回來安葬吧!」他允許李懷光家人後葬了他,令人感動於唐德宗的寬容大度。想來李懷光一代名將,卻因為一次選擇失誤而葬送了大好前程,也是令人唏噓不已。

參考資料: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四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說歷史LS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唯一一個開國即是盛世的朝代,百戰百勝,卻一直被黑
中國一小山村有一獨特姓氏,揭開一支皇族失蹤之謎:沒被殺光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