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朝不光能打仗,在這些領域照樣傲視全球,卻因漢化陷入兩難境地

元朝不光能打仗,在這些領域照樣傲視全球,卻因漢化陷入兩難境地

一個封建王朝的興衰,往往伴隨著多種多樣的因素,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元朝崛起及衰落的原因。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之後遷都燕京,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

說起元朝的科技力量,筆者認為這一時期的中國像是回到了東周,科技實力在全球名列前茅。元人的天文學、數學、醫學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元人將領土擴張到西亞乃至東歐地區,使歐洲與亞洲之間的技術交流更加頻繁。

從文化上來看,元朝文人雖沒有留下幾篇拿得出手的詩詞,但是,元朝的小說和戲曲卻堪稱歷史之最。因為,元朝在「文字獄」方面的案底比較乾淨,所以,元朝文人獲得了非常廣闊的創作空間。所以,元朝的戲曲和小說創作繁榮,關漢卿等一批優秀的劇作家得以名垂千古。

雖然,蒙古人一度排斥農耕文化,但是,元朝時期中原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難能可貴的是,元朝的農業經濟並沒有因為改朝換代而停滯不前,生產技術、耕地面積、糧食產量均超過了宋朝。因為宋朝已打下了漕運、海運的基礎,所以,元朝的商品經濟亦不遜色於宋朝,依然是去全球最富庶的國家。

早在南宋滅亡以前,忽必烈已根據中原形勢策划了一幅統治藍圖,打算在中原地區實行漢法。忽必烈建立了一套不同以往的集權統治,使用兩種體制分別治理中原及北方。為了儘快在中原地區開展漢法統治,忽必烈沿襲了前朝的統治機構來治理中原,並在朝廷任命了一大批漢族官員。

忽必烈的子孫們紛紛效仿成祖,元成宗在位期間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元仁宗則恢復了中原科舉制度,並將程朱理學作為治國的基本思想。可惜的是,因為元朝祖制保護了蒙古諸王的權力,所以,在元朝皇帝推行漢法時處處受到蒙古諸王的阻撓,歷代元朝皇帝雖致力於實行漢法統治,但實施的效果卻不盡人意。

隨著忽必烈年紀越來越大,對蒙漢逐漸產生了門戶之見,疏離了漢朝大臣,最終成祖朝的漢法並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又因為元朝對科舉制不甚重視,在近百年的時間裡僅舉行過十屆科舉考試。因為儒生在元朝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元朝也因此成了飽受後世儒門子弟詬病的王朝。

從宏觀角度來看,元朝雖數次停廢科舉制度,但是,對社會的衝擊卻十分有限,我們不能將元朝停廢科舉的影響誇大。哪怕是在科舉盛行的宋朝,應舉的士子中僅有千分之一能夠榜上有名,不是每個讀書人都能通過科舉平步青雲的。

元朝之前的南宋科舉更像是一座圍城,渴望進入圈內的士子擠破了頭皮,而南宋朝廷又因為員多闕少不斷裁員,南宋的科舉制對士子更不公平。元朝科舉在百年間的停廢,徹底將讀書人推向了地方,促成了強勢而多元的地域社會。終明清兩朝統治者的努力,始終未能改變由元朝科舉停廢造成的這種現象。

如果,在元朝以前讀書人的夢想是躋身仕途,那麼,元朝以後更多的士子選擇出官入紳,亦或是就地為紳。由此形成的地域社會既與中央集權相對立,又間接成了維護中央集權的保障,二者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元朝科舉似乎又有著積極意義。

借用程頤的一句話:「科舉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奪志。」讀書人一門心思想要求取功名,十年寒窗的知識都成了立業的墊腳石。元朝科舉制衰落,恰恰使讀書人「人人得縱意無所累」,擺脫了科舉入仕的桎梏後,讀書人的天性得到解放,文學圈不論學問研究還是文學創作均得到長足發展。所以說,元朝停廢科舉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思想進步。

元朝後期,尤其是十四世紀中葉,全國自然災害頻發,江南水患空前嚴峻。各地農民揭竿而起,推翻元朝統治。雖然元朝統治因為民族的原因不得民心,但是,元朝的賦稅較輕,並不會成為百姓造反的理由。元朝被起義軍推翻的根本原因還是天災,並非人禍。

此外,元朝統治者為何在忽必烈之後停止了開疆擴土?

筆者認為在元朝統治者被「漢化」後,逐漸失去了侵略性和進取心,所以,不再致力於擴張版圖,雖元軍曾試圖入侵包括越南、日本在內的鄰國,可元朝發動戰爭的規模已無法與西征時期相提並論。

巧合的是,遼、金也曾因為「漢化」而陷入同樣的境地,因失去了侵略性而逐漸走向衰落,這是歷史的巧合,亦是中原大地的政治特性。

參考資料:

【《元史》、《元朝滅亡原因解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這個人堪比諸葛亮,所料之事無不應驗,結果卻不得善終
春秋五霸中最搞笑的人,處處講究「仁義」,結果卻被「仁義」所滅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