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說「夏日午睡」:夏日睡方還少年

古人說「夏日午睡」:夏日睡方還少年

午間小睡,古人稱之為午枕、午夢、晝寢等。

關於午睡,王安石有詩云「細書妨老眼,長簟愜昏眠。依簟且一息,拋書還少年。」白居易則說「曖昧斜卧日曛腰,一覺閑眠百病消」,陸遊亦提到「不覓仙方覓睡方」。睡方是克服昏然睏乏、養精蓄銳的怡情享受,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舉措,堪比仙方,在古人眼中,午睡不僅能「百病消」還能「還少年」。

夏日晝長夜短,午睡能消除疲勞,養心養目,收神守心,有益健康。古人有許多吟詠午睡的詩歌。白居易曾寫道:「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年老飲食清淡,注意午睡,「旦晝兩疏食,日中一閑眠」「暑風微變候,晝刻漸加數……不作午時眠,日長安可度?」「知足保和」,白居易享年75歲。

午睡帶來寧靜心境,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壽星詩翁」陸遊「相對蒲團睡味長,主人與客兩相忘。須臾客去主人睡,一半西窗無夕陽。」主客對榻,相忘相安,渾我無知。李漁在《閑情偶寄》談養生之訣,「午睡之樂,倍於黃昏,三時皆所不宜,而獨宜於長夏」,主張在白晝特長氣溫特高的夏天午睡,並詠詩「吾在此靜睡,起來常過午。便活七十歲,止當三十五。」

古代文人雅士似乎多有午睡的習慣。唐李建勛的「睡方」令人拍案叫絕:絕郊遊之樂,享午睡之趣。其詩云:「他皆攜手尋芳去,我獨關門好靜眠;唯有楊花似相覓,因風時復到床前。」午睡成癖好,誰能驚擾。楊花似乎也想午睡了,趁著風來與我相就。

最為著名的午睡詩當推宋人蔡確的《夏日登車蓋亭》。詩人以書催眠,醒後不僅精神爽快,而且備感環境宜人。此法凡讀書人多有體會,堪稱最雅緻的午睡術。「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覺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誦讀詩卷雙目微餳,隨遇而安卧,枕石入夢;醒來之時,聲聲漁笛入耳。境界幽邃,情致高雅,脫略形骸,道出了午睡之妙諦。

楊萬里在《閑居初夏午睡起》中說:「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吃過梅子後,余酸還殘留在牙齒之間,芭蕉的綠色映照在紗窗上。漫長的夏日,從午睡中醒來不知做什麼好,只懶洋洋的看著兒童追逐空中飄飛的柳絮。

周密在《齊東野語》「睡」條里曾經說到晝寢:杜牧有睡癖,夏侯隱號睡仙,而他自己也「習懶成癖」,必須午睡。他還提到一個叫作有規的和尚:「睡起不知天早晚,西窗殘日亦無多」,睡癮甚大,一睡就是大半天。佛門有此「睡德」高僧,可謂真性情。

夏日午睡,調節精神,焚香消午睡更佳。李笠翁說:夏日午睡,猶如飢之得食,渴之得飲,養生之計,未有善於此者。「飽食緩行初睡覺,一甌新茗侍兒煎。脫巾斜倚繩床坐,風送水聲到耳邊。」這是詩人丁崖州的閑情。將睡未睡,飲茗待息,耳邊水聲,宛若睡中老祖陳摶於華山大睡五百年。

夏日晝長,不如學一學古人,午間休憩半刻,守心養神。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時培京),原文有修改,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有忙有收有種,人生不落空
莊子:學會忘記,是一種福氣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