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通會之際,人書俱老」,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通會之際,人書俱老」,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通會之際,人書俱老」,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孫過庭《書譜》所謂「通會之際,人書俱老」,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意識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原因,當然應該首先考慮在內,但是物質上的、身體的、生理上的衰老原因,恰恰使客觀與主觀這兩方面自然融合。——此時,以前任何一個階段都不曾具備的綜合條件完成了,所以「人工勝天然」的最高境界實現了。老者的復歸於嬰兒、復歸於朴,是上升了幾個層次的認識,與兒童的天生的童蒙期的素樸,是有區別的。中青年書法家,正出於年富力強的生理階段和技法成熟階段,而偏偏在這個時期,不具備兒童的生拙、稚嫩、不成熟,也不具備老者的認識深刻但體力不支的矛盾階段,所以,倘若他們欲表現稚拙的書風,學稚拙的兒童體,或者學老者的戰掣、凝澀、滯重,則往往忸怩作態,丑怪叢生。東施效顰的可笑之處,就在其客觀條件與主觀願望的不和諧,離開自然二字反而遠了,還不如表現本色的真誠,讓人理解。

「通會之際,人書俱老」,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劉勰有《文心雕龍》「通變篇」,主要論述文學的繼承與創新的關係。「通變」者,會通適變也。《文心雕龍》「附會篇」云:「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採為肌膚,宮商為聲氣」,即講究內容與形勢的層次與關係。對布局謀篇,則「雜而不越」,即要求多樣性與統一性的和諧關係。「附會」者,附著會合也。在「體性篇」有謂:「會通合數,得其環中」,不管表現形式怎樣,融會貫通是最終法則,誠《莊子·齊物論》所云「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通會之際,人書俱老」,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陸機《文賦》:「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起」,通會之際,生機勃發,然而,卻難以實現理想,總會有所距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雖茲物之在我,非餘力之所戮。故時撫空懷而自惋,吾未識夫開塞之所由」,而這種距離,卻是有所難解,類乎於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所云「至精而後闡其妙,至變而後通其數」,只有技法精能、變化多端方可望「曲盡其妙」(《文賦》語)。

「通會之際,人書俱老」,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袁枚《隨園詩話》卷五第六十六云:「老年之詩多簡練者,皆由博返約之功。如陳年老酒,風霜之木,葯淬之匕首,非枯槁閑寂之謂。然必須力學苦思,衰年不倦,如南齊之沈麟士,年過八旬,手寫三千紙,然後可以壓倒少年。」「由博返約之功」、「 力學苦思,衰年不倦」、「 壓倒少年」,並不是每個老詩人都能企望得到的。同樣,對於老企望,實現「人書俱老」的境界,亦難矣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書畫藻鑒 | 李可染《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畫評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