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在華留學生講述「中國故事」
記者:凌雲
攝影:李雪峰
編輯:崔相光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6月14日,來自義大利、墨西哥、蒙古、貝南、西班牙等國家的在華留學生用流利的中文進行演講比賽,講述他們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以及自己與中國的故事。
丨給來中國一個理由
2019年6月14日,北京語言大學,貝南來華留學生萊昂講述自己從小迷戀中國武術的故事。(圖片來自華輿 李雪峰攝)
祖國與中國結下的「友誼」和「互助的情誼」成為貝南的萊昂和尼泊爾的蘇米塔來到中國的原因。
即使完全不會中文,萊昂也很早就認識中國的兩個電影明星李小龍和成龍,功夫就是他對中國的「第一印象」。2014年,萊昂在體育場觀看球賽,他了解到那座現代化的體育場是中國人幫助修建的,被當地人稱為「中國與貝南的友誼體育場」。
「就是在那一天我學習到了『友誼』這兩個字。我下定決心要去了解中國。」 萊昂從那之後開始學習漢語,並慢慢學會了中國的詩歌、《成都》等流行歌曲,以及中國的民族樂器——葫蘆絲。
2019年6月14日,尼泊爾留學生蘇米塔發表演講,她的題目是「站在留學生視角看人類命運共同體」。(圖片來自華輿 李雪峰攝)
2015年4月25日對蘇米塔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天,尼泊爾發生了強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建築財產損失。「中國國際救援隊第一時間到達尼泊爾,在坍塌的樓房中救出倖存者,這讓尼泊爾人民非常感動。」
這是蘇米塔理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通過這件事讓她下定決心學習漢語。2015年9月她來到中國,開始了留學生活。
2019年6月14日,埃及留學生林若靈走上講台演講。(圖片來自華輿 李雪峰攝)
與萊昂和蘇米塔來中國的理由不同,埃及的林若靈來到中國是因為一個人。「中國對我來說曾是一個遙遠的國度,一個充滿神秘氣息的國家。不曾想到會,我會因為一個人而被一個國家吸引。」
作為中國娛樂界的忠實粉絲,林若靈有喜歡的中國偶像。她曾一個人來到北京鳥巢看華晨宇的演唱會,因為那個夜晚她愛上了北京,並且希望有機會在這座城市學習生活。
丨走近中國人的生活
2019年6月14日,來自義大利的留學生阿雷進行演講,租住在北京衚衕里的他一口京腔,贏得現場陣陣掌聲。(圖片來自華輿 李雪峰攝)
在義大利米蘭等地,有很多在那裡學習和工作的中國人,但是阿雷總感覺與他們之間有隔閡,無法進入他們的世界。
兩年前,阿雷來到北京語言大學學習。在五道口他感受到國際化的氛圍,接觸到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但他認為,生活在留學生群體中,沒辦法了解真正的中國。
阿雷2018年將「家」搬到了位於什剎海周圍的衚衕里。「這裡有一種歷史的穿越感,環顧周圍沒有摩天大樓。衚衕里的居民說的不是大學教師那樣標準的中文,而是地道的北京話。」
「居民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比如聚在衚衕口打打麻將,一起聊聊天,去後海喝兩口,去北海公園溜溜彎兒。衚衕里的居民相互了解,彼此照顧。」阿雷介紹,總有大爺大媽與他親切打招呼,「小夥子,今幹嘛去呀?」
在阿雷看來,衚衕是中國傳統民居中頗具特色的代表,如果有一天它消失了會非常可惜。阿雷身邊有很多要好的中國朋友。他尋找著彼此共同的興趣愛好,也適應著不同的文化差異。「當我們看一個國家文化的時候,不應用自己國家的標準來評判他人的對與錯,好與壞。」
「不同國家的人聚集在北京,相互學習,共同奮鬥,這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縮影,是人們和而不同的縮影。」 阿雷說。
「我們對於陌生文化的態度,總是喜歡給它貼標籤。」蒙古國的保羅沒有到來中國之前,對中國的印象就是長城、故宮和烤鴨這些標籤。伴隨著她漢語水平的提升,對中國的了解越來越深,這些標籤被可愛的人和說不完的故事所替代。
丨架起溝通的橋樑
2019年6月14日,蒙古留學生保羅分享她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看法。(圖片來自華輿 李雪峰攝)
中蒙兩國是重要的鄰居,發展離不開彼此。保羅希望未來從事外交方面的工作,能夠架起中蒙兩國友誼的橋樑,讓中蒙俄經濟走廊更好地帶動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
阿雷現在還在本科學習階段,他希望未來能夠留在中國工作,留在北京的衚衕里生活;他希望藉助自己的中意文化優勢,找到能夠發揮所長的工作。
林若靈注意到,埃及有包括華為、oppo在內的不少中國企業。這些企業在當地發展,了解當地人需求,需要掌握兩國語言,了解兩國文化的人才。她畢業後願意回到埃及從事相關方面的工作。
2019年6月14日,參加「講好中國故事——百國青年共話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演講大賽的選手與嘉賓合影。(圖片來自華輿 李雪峰攝)
據悉,由北京語言大學舉辦的本次演講比賽以「講好中國故事——百國青年共話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78個國家的116名初賽參賽選手中,最終有15位優勝者進入決賽。
※黎族元素亮相斐濟T台,中國設計師受邀參加斐濟時裝周
※不只是「嘗鮮」,2018 年外國美食餐廳在華增長近三成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