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張其成:養神,通往幸福的修心之旅

張其成:養神,通往幸福的修心之旅

張其成:養神,通往幸福的修心之旅

本文作者:張其成 北京中醫藥大學

「神」在《說文解字》里的解釋是:「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從示申。食鄰切」。其中,「申」是天空中閃電形,「申」是「電」和「神」的本字。「申」字在甲骨文里是一個象形字(圖一),像神秘而令人驚恐的霹靂,朝各個方向開裂的閃電。

張其成:養神,通往幸福的修心之旅

(圖一)

古人覺得閃電變化莫測,威力無窮,稱之為神,在古人樸素的思想觀念里,變化莫測、威力無窮的就被視作神靈,是生出、主宰天地萬物的那個「神」,要敬畏。「從示」則是與天人溝通有關,「示」字在《說文解字》里解釋是:「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其字形見圖二,下面垂下來的3條豎線,代表日、月、星,象徵上天垂示徵象,顯示吉凶,求告者可以通過這些徵象趨吉避凶,化凶為吉,指導人事。

張其成:養神,通往幸福的修心之旅

(圖二)

那麼,「神」本義上就蘊含著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觀念——「敬」的觀。而「敬」這一觀念有著兩種至今都非常重要的實踐價值:其一是「敬」是以自我意識的覺醒為前提的,不管是敬天、敬神、敬鬼,還是敬人、敬己,首先得意識到敬的對象不是我自己,至少不是和我完全一樣;其二,「敬」在行為層面往往以主觀能動的行為為歸宿,是一種基於內求而生出來的「克己復禮」的行為。在這一層面上理解「敬」的觀念,「敬」就展現出一種自由氣象——思想上由自己做主,行動上能充分實現主動性。

養神,從本質上說,也不外乎以上兩個朝向——內求、主動,即自己做主,通往幸福。

張其成:養神,通往幸福的修心之旅

中醫的「神」

在中醫學看來,神是生命活力的表現。廣義上,生命活動的一切外在表現都叫「神」,它統領人的精神、意志、直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也包括人體的生命活力和自愈力。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活動來了解一個人的健康狀況。

《黃帝內經》認為「心主神」,心是「君主之官」,我們所有的行為活動都是從心出發的,心包含了腦。「心」的主要功能在思維、思考,「養生先養心」,心安則人安。

養神關鍵在「靜」

國學養生的很多流派在養神上有一個共識:養神關鍵在「調心」,「調心」要訣是「靜」。

所謂「靜」就是止息一切雜念。用道家術語來說就是:讓「識神」進入高度安靜、輕鬆自然的狀態。道家(尤其是後期道教)將人的心神分出「元神」「識神」,「元神」偏指先天的、內化的潛意識,「識神」偏指來自感官的、關於外物的知識和情感。道家修鍊理論認為,入靜功夫有利於減少「識神」對「元神」的干擾,有利於修鍊,有利於健康。

人只要醒著,感官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刺激,內心就無時無刻在被內外刺激擾動,不容易「靜」,難以維持「靜」。所以,儘管理論上「靜」對養神來說更根本、更有效,但道家養神並非只設「靜」一種法門,在此之上,還有另一種功夫叫「存想」。如《黃庭內景經》中認為修鍊的根本是「凝神於黃庭氣穴,專一觀想所設定的景象」,然後配合上呼吸、咽津、引體、導氣等手段,通過調心,使心身、魂魄相守,進而使整個身心處於和諧的最佳狀態,達到養生、益智的目的。

在佛家看來,有修「戒、定、慧」三學之說,其中「止」「定」二學的核心也都跟「靜」有關,「定」是一種內心處於平靜、安寧、專一的狀態;培育「定」方法叫「止」,即止息煩惱、致力於內心平靜。

儒家經典《大學》里有修身「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格物致知之前還有「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進階功夫,其中「止、定、靜、安」都跟心神之「靜」密切相關。

具體養神法:五心養生

對現代人養神來說,認識到本心本性的自主性、主動性,還能夠靜下來,當然也能自然而然地生出「智慧」來,從而達到身心的祥和幸福。如果非要介紹一些操作性的方法,那麼「五心養生」就是筆者多年來總結出來的,推薦給大眾。

心態平和

蘇東坡被貶瓜州時結識了佛印。蘇東坡當時學佛,他覺得自己的心已經恬淡虛無了,於是就作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然後派書童渡過長江送去給佛印。佛印看後,批了兩個字「放屁」。蘇東坡一看,特別生氣,立即去找佛印理論。佛印見他氣呼呼的,不禁哈哈大笑:「你還八風吹不動呢,我寫『放屁』兩個字,你就渡過長江來向我問罪了,我看你是『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真正的心態平和,得時時刻刻保持少欲清靜的心態,現代人的一切困惑多是因貪「多」造成。所以,老子告訴我們一個「少」字,越多越困惑,越少、越簡單,反而快樂。

心情快樂

保持快樂、悠閑、自足的心態。《黃帝內經》說「美其食,任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其實是告訴我們,吃任何東西都要覺得味道很好,穿任何衣服都覺得合身,無論居住的地方大小都覺得安穩,保持一種高興的情緒,就能感受到幸福和滿足。

心地善良

人的淳樸、健康的品德是非常重要的。保持善良的本性,多行助人之事,廣種福田,能使內心獲得滋養,獲得健康快樂。現代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也發現善良、助人、感恩的人,往往幸福感更高。

心胸開闊

安徽桐城縣有個景點叫「六尺巷」,講的是清代一個叫張英的大學士收到老家桐城的家書,說家裡和鄰居都蓋房子,鄰居把牆砌得挨著自家了。張英就回信說:「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後來雙方都主動讓了三尺,被傳為佳話。忍讓、寬容讓人獲得精神的快樂,身體也會更健康。

心靈純凈

現代人過多關注物質生活,追名逐利,俗物纏身,總喊著心太累。道家莊子提出的「心齋」和「坐忘」便是要我們拋開慾念,使心靈純凈,無以物累,不以形役,回歸達到自然純真的狀態,心靈純凈,纖塵不染。

總之,養神的方向是「內求」,唯有「內求」才能最終達到自主、主動和自由,進而體驗到健康幸福。

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學佛修道的第一步,首先是去除貪慾蓋!
佛教文化:山西十大佛教古建築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