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擁有一個機器人伴侶是怎樣的體驗?
你接受一個機器人可以做伴侶的世界嗎?
如果技術成熟、授權問題得到解決,你希望訂製一個機器人愛豆做自己的另一半嗎?
這些問題不容易回答,它們關乎倫理道德、更關乎技術進化對人性的衝擊。
但人類又無法迴避這個問題。因為,製造機器人的工廠和流水線,就在真實地製造著越來越聰明的機器人,在我們生存的國度,機器人協助人類的場景越來越多。甚至包括「陪伴」——這件只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事,如今很多時候,正在被機器人取代。
機器人,會從「成人性玩具」進化為「具有人格的人類」嗎?
2050年之前,人類和機器人會結為夫妻嗎?
百年之後,機器人與人類能夠生兒育女嗎?
......
一部名為《機器人伴侶》的50分鐘紀錄短片,提出了上面這一連串拷問。這是由騰訊新聞出品、聯合英國奧斯卡獲獎團隊 Grain Media 共同製作的系列紀錄片《明天之前》的第一個主題劇集。
《明天之前》已於6月13日正式在騰訊視頻上線,在《機器人伴侶》之後,《近鄰?近敵?》和此後的兩集短片,也都將思考人類未來的生活和生命的長度。
不可否認的是,人與機器人之間的性與愛戀的議題,在科幻界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已興盛數年。
遠則可追溯到十九世紀初,瑪麗雪萊的作品《弗蘭肯斯坦》,無心插柳地誕生於一場編寫「鬼怪」的故事競賽中,卻創造出了一個有著自我意識的機器人,渴望溫暖、友情甚至愛戀,使機器人第一次站在了人類的對立面,引起了人類對於高科技發展最初的憂懼。
近有風靡一時的影視劇《我的機器人女友》、《真實的人類》、《西部世界》及《愛,死亡和機器人》,除了在視覺上製造衝擊感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些影片圍繞那些設定了程序的機器人,圍繞機器意識的覺醒,從上帝視角,讓擁有血肉之軀的人類,重新審視我們所生活的現實:制度的束縛、資本的裹挾、命運中難以被掌控的「命」的部分……
「人性」與「智能」何者先行,與「生存還是毀滅」這樣的經典問題一樣,拷問每個人的靈魂。
被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充分滲透的當下,「人性」會不會被重新定義?
不過,看多了科幻影片,你或許會好奇:在生活中擁有一個AI伴侶是怎樣的體驗?現實中,機器人產業的前沿到底是什麼樣子?對於當下流行的「陪伴型機器人」,不同性別、種族、不同家庭和經濟背景的人怎麼評價?
流水線如何製造「機器人伴侶」
這部紀錄片的主持人曾寶儀走訪機器人製造廠 RealDoll 時,工程師詳細介紹了這些如今已升級到類人類形態的機器人,他們的「肌肉」會微笑、眨眼,眼球可以被替換,甚至被設定了溫度、模擬了心跳……與手機App聯網之後,伴侶機器人的性格可以被重塑和改變,包括「性慾望的高、中、低」,開朗與活潑等等。
早在20世紀90年代,性愛機器人之父麥克穆倫就曾經表示,RealDoll 的創建源於這位藝術家對於人體模型的熱愛。此後,被製作出來的人體模型在網站上曝光後,引起了專業學者對於其是否具有解剖學原理的好奇。
於是,當時的人們開始發現玩偶市場的價值——標價可達10000美元,甚至勝過紀錄片中如今逼真的娃娃——Harmony的6000美元價格,資本市場也隨之蜂擁而入。
模擬是機器人玩偶的第一需求,不論製作材料是硅膠還是TPE(一種熱塑性彈性體材料),觸感都在變得更為真實。
機器人工廠(截圖來自紀錄片《機器人伴侶》)
個性塑造,成為了麥克穆倫注意到的、客戶對真人玩偶的更高的精神需求,於是也就有了今天性愛玩偶的研發雛形。
不過問題又來了:既然伴侶機器人的性格可以被重塑,TA的人格要如何被定義?TA又要如何回饋人類的感情?機器人伴侶的存在,對夫妻制度,是一種背叛嗎?
機器人伴侶市場興起的「B面」
紀錄片對深度用戶的採訪非常有意思,在這部紀錄片中,機器人伴侶的使用者大都表示曾經或始終處於被人奚落的生活狀態。
一位英國科西嘉島的深度用戶表示,他會給機器人妻子攝影、帶著她上街,去酒吧、餐廳,就像帶著自己的女朋友一樣。
不過,「一些人一開始會覺得我是個瘋子,時間長了,大部分人習慣了,依然有人用異樣的目光看著我的伴侶。」
這位深度用戶並不避諱人機相處模式給自己造成的一定程度的社交阻礙,然而,並不是每一位機器人伴侶的使用者都能夠抗住社會施加的無形壓力。另一位與妻子離婚已長達15年的、多個機器人伴侶的深度用戶在紀錄片中就不願臉部出鏡。
不被認可,是這個目前剛興起的小眾市場的用戶,面臨的最嚴峻的生存挑戰。
曾寶儀在首映分享會上也曾表示,以前會覺得視娃娃為伴侶的人有點怪異,但這次接觸讓她感受到他們對娃娃真實的伴侶感知。
「汽車、手機發明的時候,人們也懼怕它們,但現在人們不會了。」有專家表示,對於這個新興市場的亞文化人群,缺乏的是超前的認知和包容。
科技倫理,要怎麼定義?
一個驚人的現實是:我們身邊真真切切有人在與伴侶機器人朝夕相處!
使用伴侶機器人的大多數群體,通過《機器人伴侶》紀錄片逐漸浮現:選擇機器人做伴侶,究竟為什麼?
他們也提供了答案:在現實的人類情感關係中屢屢受挫,伴侶機器人給予了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慰藉。
用一句中國古話說:食色,性也。
在對於有著社交壓力、經濟負擔的當下年輕人來說,伴侶機器人或許能彌補有著情感空缺的消費者,這一點,在部分年輕受眾看來,或許已無可厚非。
※如果5G不掙錢,還會有6G嗎?
※繼續發力大型豪華車戰略,全新BMW 7系的「中國特色」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