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散文:生產隊那挂面房

散文:生產隊那挂面房

文/莫測

散文:生產隊那挂面房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們生產隊有二十多戶人家,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家集中居住於一個坐南朝北的四合院內。以前,那四合院是一位袁姓地主家的莊園,打土豪分田地的時候,才住進了像我們這些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貧下中農。

四合院背靠一長溜綿延起伏的淺丘,面臨緩緩東去的小溪。在小溪轉彎處一個名叫烏龜石地方,有五六間半舊土牆瓦房。西側住著兩戶村民,東面成「L」形的土牆瓦房就是生產隊的面房。

生產隊還有一戶姓萬的地主,那面房以前就是他們家的。由於只有萬家精於制面技術,所以面房歸公家之後,仍由萬家人在經營。

說文雅點,我們那面房應該叫挂面加工廠。即把麥子挑進去,就變成了挂面。面房設施極其簡陋,有壓面機、案板、秤、石柜子、切面刀、篩子、木盆、水桶、石磨和堆放賬簿、現金的木箱等等。另外,樓上還置有木床一張,門外有一塊三十來平方的、鋪著薄石板的平壩子,上面立有四根搭著竹竿的、專供晾曬水面的石樁。

散文:生產隊那挂面房

我們生產的挂面主要不是賣,而是用麥子去兌換,一斤麥子可換八兩乾麵,另交二角錢加工費。挂面的利潤很微薄,每月僅有三百元左右收入。但收入比較穩定,主要得益於萬師傅技術好,買賣公平和面房所處位置好,那兒既是交通要道,又與場鎮毗鄰。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年月窮,人們都把吃麵條當成打牙祭,家裡再窮,一年四季也要提著麥子跑幾趟面房的。另外,家裡來了親戚朋友,煮上一碗連湯麵或番茄雞蛋面,就是款待貴客的最高規格了。

挂面加工廠,是我們生產隊唯一的工業,或者說是生產隊的經濟命脈,其他都是以種玉米紅苕水稻為主的農業了。如此重要的崗位,怎麼能長期讓地主把持著呢?於是,生產隊長多次派人去頂替萬師傅,可無一能勝任。高中畢業那年,生產隊長就把我派了去。

散文:生產隊那挂面房

挂面生產技術非常簡單。第一步,用石磨把麥子磨成細粉,再用篩子篩去麥麩。第二步,按比例將井水、麵粉、食鹽和小蘇打配好之後,用雙手和、揉、捏、擠、壓、擂。使其成為糅糯粘連、筋道綿軟的麵糰。第三步,將麵糰置於壓面機槽內,均勻輸送至滾筒,壓成二至三毫米厚的麵皮,住返二至三次之後,用麵杖把麵皮裹成圓筒。第四步,將麵皮一端直接送到絞面機上,然後牙咬剪刀,一手搖絞面機,一手持竹棍,將粗細一致、長短相同的麵條一氣呵成之後,晾曬於門外的竹竿之上。第五步,將晒乾的麵條等距離切斷,再按一斤、二斤、三斤、五斤的重量,用白紙分別包裹成圓筒狀,制面過程就全部完成了。

從表面看,做面工藝並不複雜。但也有不少過筋過脈之處。如一斤麥子,怎樣才能磨成八兩細粉?乾麵中含鹽量多少最適宜?怎樣才能讓麵條下鍋之後不渾湯,又口感好?以及不同季節、不同天氣,水面干到幾成開始回收等等,都有講究,都有學問,非生手能及。

散文:生產隊那挂面房

萬師傅心靜如秋水,他把自己幾十年積累起來的做面經驗都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了我。再加上我勤奮好學,不恥下問,不到三個月,我就接過了重擔。並且在此基礎上,我還進行了一些小調整。如:把人推磨改成了驢推磨,解放了三個勞動力。增加了無鹽面、麥麩面、寬刀面、水面加工,以及紅白喜事批量定做等,擴大了經營範圍,營業額也增加了一倍多。

遺憾的是,我沒幹滿一年就離開了。當我再次回到故鄉時,那面房已經倒閉,原因是場鎮上有了機械化挂面生產廠。從此,我們生產隊那挂面房就成了老輩人心中的一種記憶。

散文:生產隊那挂面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隨筆:自己的觀點(外三則)
端午節隨想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