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句詩,作者聲稱琢磨了三年,它們的確也被後世誇讚了千年
在文學界,一直存在著一種說法,那就是詩歌比別的文學形式更需要天賦和靈感。往往很多小說家、散文家需要長期的積累,沉澱了足夠的人生閱歷之後,才能一飛衝天。詩人卻不同,在上天的眷顧之下,年少成名的詩人比比皆是。
比如最著名的詩仙李白就是如此,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不無羨慕地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這也說明謫仙人作詩一定是不假思索,一揮而就。大部分人的天賦都沒有那麼高,而詩歌的山峰是那麼迷人,那該如何?他們之中的部分人,選擇了笨鳥先飛,勤能補拙,發揚死磕的精神。
最有代表性的當屬賈島,他也是「苦吟派」的傑出人物。一個「推敲」的典故,就能體現他對於詩歌是多麼入迷和執著,因此也被人稱為「詩奴」。其實,還有一首詩,是這位以詩歌為生命的詩人的名作,而其中兩句更是傳唱千古,那就是《送無可上人》: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
賈島為人他孤僻冷漠,又因為懷才不遇且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在詩歌中經常滿腹牢騷。然而,這首詩,卻詩清新雋永,因為它是為了贈別自己的好友和堂弟無可上人所作。相傳兩人的關係非常好,當時也同為出家人,在同住長安草堂寺之後,無可上人要去廬山遊歷,賈島便以此詩相贈。
在第一句「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中,作者開門見山,開宗明義,點明了寫詩的目的、時間和周圍的環境。在雨後初晴之時,送走自己的堂弟,心情並不算太壞。
「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是緊緊承接上句而來的,上一句寫「送」,這一句則寫「別」,自然而然由兩人過渡到一人。蛩就是蟋蟀,作者沒有明言,卻讓蟋蟀的叫聲,襯託了離愁別緒。這與剛剛還晴朗的天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是作者情緒低落的起點。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是這首詩最大的亮點,也是被後世誇讚了千年的名句。前一句是寫堂弟孤單的行走,深潭映照出他孤單的影子,這當然是作者的聯想,也寄託了對形影相弔堂弟關愛之情。後一句同樣是在想像,堂弟要步行這麼遠,必定會多次倚靠著大樹休息,無家可歸之人是多麼的可憐!
「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是緊接著上一句而來。因為賈島和無可上人都是僧侶,雖然也有片刻的愁情,但很快也就豁然開悟,並不滯於境。他立即想到,離別之事不應該看得太重,因此才發出感慨,認為堂弟將會赴煙霞之約,將天台山作為近鄰。
全詩之中,感情一波三折,不可謂不經典。然而,讓全詩最為出彩,也是最為著名的,還是這句「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它們對偶工巧,語境奇特,卻又清新自然,形成了獨有的幽冷奇峭風格,因此也被後人稱讚不已。賈島自己也非常得意,在原詩的下方,又專門為此寫了一首《題詩後》: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秋。
也就是說,賈島並不自誇天賦,而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的平生最滿意的兩句詩,花了三年時間精心打磨。這種鑽研的態度,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快節奏的今天,都是值得學習的。但是在文學創作的角度上來說,有人卻不太相信。比如明朝詩人謝榛就表示:「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其詞意閑雅,必偶然得之,而難以句匹。」親愛的讀者,你們覺得這兩句詩,真的花了這麼久時間嗎?